为了不留后患,乾隆帝可真是个狠角色,为一劳永逸地解决准噶尔族的问题:他竟然下令要把整个民族都给灭了,他派了和珊将军带兵去执行这个毒计,说是一个都不能放过,要斩草除根,结果可想而知,清军把准噶尔人杀得片甲不留,连老弱妇孺都不放过,能逃掉的也没好下场,被抓去当奴隶了,最后结果如何? (主要信源:原文登载于中华文史网 关于“清朝统治新疆时期动乱事件研究”的报道) 18世纪中叶, 乾隆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他知道,西北边陲正在酝酿一场大战,对手是那个让爷爷康熙都头疼不已的准噶尔汗国。 乾隆回想起爷爷讲过的故事,一百多年前,有个叫噶尔丹的蒙古小子,在西藏学了几年佛法,回来就成了准噶尔的老大。 这家伙野心不小,没几年就把天山北边的草原都占了,不光如此,他还把手伸向了南边重要的商路。 康熙当时可着急了,但是朝廷内忧外患,实在分不出精力去管,直到1690年,清军才在乌兰布通和噶尔丹干了一仗。 最后康熙亲自出马,在昭莫多把噶尔丹打得落花流水,乾隆听到这儿,不禁为爷爷的英勇感到自豪。 但麻烦事还没完,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接过了大旗,不仅把哈萨克人收拾了,还占领了西藏,势力比以前更大了。 乾隆深吸一口气,他知道,是时候解决这个心腹大患了,其实康熙、雍正两朝多次派兵征剿,他继位后,决心彻底罢了。 1755年,乾隆抓住准噶尔内部矛盾激化的时机,发动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征服战争,然而,乾隆并不满足于单纯的军事胜利。 就这样,在一系列高压下令之后,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游牧民族,转眼间就从地球上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下可真是绝了后患。 有人说:乾隆的这一决定无疑是极其残酷的,它不仅造成了大量无辜生命的丧失,更在当时引起了强烈反弹。 事实上有一定理据,即便是亲清的藏传佛教界也对此表示痛惜,认为乾隆的所作所为违背了佛教教义,一些和尚甚至在西藏领地展开反抗,引发了后来持续三年的大规模起义。 准噶尔的亲属和周边少数民族对此怀有深重的仇恨,他们纷纷加入了清朝的敌对阵营,1765年,准噶尔遗民在俄国人的支持下,发动了规模空前的"准噶尔人起义"。 这给西北边陲带来重大灾难,此外,准噶尔的覆灭还在西北留下了巨大的权力真空,哈萨克、和卓、布鲁特等游牧民族开始在这片领土上角逐。 导致整个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西北一直处于动荡之中,清军不得不连年征伐,付出了惨重代价。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得不承认,乾隆采取的"灭族"手段是一种极端做法,无论是从人道主义还是从政治智慧角度来看,都有待商榷。 相比之下,雍正时期与准噶尔达成的"阿尔泰山和约",或许是一种更明智的选择,通过休战协议,双方实现了权力的制衡,避免了大规模的流血事件。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否认乾隆征服准噶尔的历史意义,从1759年统一新疆到1911年清朝覆灭,在新疆的统治持续了152年之久,虽然其间也发生过一些动乱事件,但总体上清朝还是牢牢控制了新疆政局。 152年间,其中,波及新疆大部分地区的大型动乱仅有两起:同治年间发生的新疆农民起义1864年和阿古柏入侵1865-1877年。 如何妥善处理游牧民族与农耕文明之间的矛盾,需要我们拥有更高的政治智慧和文化自信,仅凭武力是难以彻底解决问题的,您觉得这样这一决策是好多还是坏多呢?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