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相信吗?中国最著名的水利工程——三峡大坝,当年差点胎死腹中!一位参与过建设的工程师透露,在项目启动前,清华大学的教授黄万里曾多次公开表示反对,提出了许多无法忽视的问题。 (信息来源:经济网2020-07-22《张博庭:黄万里对三峡的预言,被事实证明都错了》) 长江奔流不息,滋养了中华文明,但也给沿岸的人们带来了不少苦难。历史上,长江流域水患频发,每一次洪峰肆虐,都意味着无数家破人亡,无数良田被毁。 孙中山先生最早提出了建三峡大坝的想法,这个大工程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梦想。 然而,梦想的实现之路注定充满荆棘。三峡工程规模之巨,影响之深远,在项目论证阶段就引发了巨大争议,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反对者,便是我国著名水利专家黄万里先生。 黄万里在水利界非常出名,他一生中坚决反对过两个重大水利工程:三门峡大坝和三峡大坝。而这两次反对,都源于他对国家和人民深沉的爱,以及对科学真理的执着追求。 早在1950年代,黄万里就对三门峡工程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认为该工程会导致泥沙淤积,引发一系列灾害,最终得不偿失。 事实证明,他的预言不幸成真。 而当三峡大坝提上建设日程时,黄万里再次站了出来,他深知这项工程的复杂性和风险性,更清楚当时中国的国情和能力,他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国家和人民承担如此巨大的风险。 1984年,中国刚刚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而三峡工程需要投入巨额资金,这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彼时,中国的军事实力也相对薄弱,一旦与超级大国发生冲突,三峡大坝将成为敌方攻击的首要目标,其后果不堪设想。 除了经济和军事上的担忧,黄万里更关注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长期影响。 他指出,大坝的修建会阻断鱼类洄游通道,破坏长江水生态系统,还会导致水库泥沙淤积、水质恶化等问题,这些问题将给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带来不可逆转的损害。 尽管面对巨大的压力,黄万里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他一次又一次上书中央,阐述自己的担忧,希望能够引起重视。 然而,他的呼声却如同泥牛入海,最终未能阻止三峡工程的上马。 1994年,三峡工程开工了,黄万里心里却沉甸甸的。他在生命最后的时刻,还在惦记着三峡工程,嘴里不停地念叨:“三峡!”三峡,三峡千万不能上!”这句饱含着忧患意识的遗言,成为了他一生坚守信念的最好注脚。 尽管如此,三峡大坝还是如期建成了。 2006年,随着三峡工程全线竣工,这座雄伟的水利枢纽屹立在长江之上,它不仅改变了长江的面貌,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发展进程。 三峡大坝的建设确实给中国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和社会好处。它成功地控制了长江的洪水,保护了沿江老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020年,长江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水,三峡大坝顶住了洪峰,保护了大家的安全和财产,展现了强大的防洪能力。 三峡大坝是全球最大的水电站,每年能产生超过1000亿千瓦时的电,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清洁能源。 三峡工程不仅提升了长江的航运条件,还推动了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为中国经济增长带来了新的动力。 不过,关于三峡大坝的争论还在持续。 近年来,关于三峡工程引发地震、加剧旱涝灾害的传言甚嚣尘上,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担忧。对此,科学家们给出了明确的解释:汶川地震与三峡大坝距离遥远,两者之间并无直接联系。 板块运动才是引发地震的根本原因。至于旱涝问题,三峡大坝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被动而非主动。 旱期蓄水是为了保障冬季和春季的用水需求,属于正常的调度策略,而汛期泄洪是为了腾出库容,应对下一波洪水,最大程度减轻洪涝灾害的影响,这些都是科学合理的调度方式。 三峡工程的建设,是对当下和未来都有巨大好处的重大项目。它不仅是一个宏伟的建筑,还承载着中华民族复兴的梦想。 虽然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它的历史贡献和现实意义。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应该更加理性地看待三峡工程,在充分认识其利弊的基础上,加强科学管理,积极应对挑战,让这座伟大的水利工程更好地造福中华民族,造福子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