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在中国现代科技发展的历程中,有这样一位科学家,穿着朴素的白色背心,就破解了“钱学

在中国现代科技发展的历程中,有这样一位科学家,穿着朴素的白色背心,就破解了“钱学森密码”,为中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他就是中国激光陀螺之父,高伯龙院士。 高伯龙出生在广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战争的阴霾笼罩着整个中国。 年轻的高伯龙亲眼目睹了国家的积贫积弱,这种经历深深地刻在了他的心里,也成为了他日后投身科研事业的动力。 高中时期,抗日战争爆发,满腔爱国热血的高伯龙毅然决定参军,即使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他对知识的渴求从未停止,一有空闲时间就会看书。 战争结束后,高伯龙如愿考入了清华大学物理系,正式踏上了科学研究的道路。 然而,科学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大学毕业后的高伯龙陷入了迷茫,一度不知该何去何从,直到被选中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任教。 1971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了激光陀螺仪的设想,虽然记录了基本原理,但是这两张纸条却改变了高伯龙命运。 彼时的美国已经在这个领域取得突破,并迅速应用在战术导弹上,大大提高了导弹的精准度,而中国在这方面还远远落后。 于是,高伯龙毅然承接了这一艰巨无比的使命:破解神秘的“钱学森密码”。 这个"密码"其实是两张写着激光陀螺工作原理的纸,但就是这简单的原理,十几位研究人员探究了很长时间,都没有任何进展。 面对这个高难度的任务,高伯龙没有退缩,带领团队投入到了激烈的科研攻关中。 在简陋的实验室里,他们日以继夜地工作,不分昼夜,高伯龙常常穿着一件5块钱的白背心,聚精会神地研究着面前的资料。 经过十几个月的努力,高伯龙不仅弄清了激光陀螺的构造,还写出了一本讲义。 彼时,在激光陀螺仪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向,美军导弹使用的是二频抖动技术,已经在世界上占据了领先地位。 高伯龙经过分析和计算后,大胆提出"自主研究四频差动陀螺仪"。 这立马引起了不少人的反对,原因很简单:四频差动技术更难,更复杂,甚至连美国都还没有研究出来,仅凭高伯龙又怎么可能会成功。 面对质疑,高伯龙反而更加坚定,带领团队投入到了四频差动的研究中。 当时国家的拨款只有4万元,高伯龙将钱全都用来购买实验设备,其他方面则是能省则省。 所谓的实验室也只是一间破旧的食堂,科研人员住在食堂隔壁的小房间里,每天睁眼就是干,根本不分白天黑夜。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高伯龙和他的团队依然坚持不懈。 实验室条件艰苦,常年闷热,让高伯龙浑身长满了痱子,但他从未喊过一声苦。 终于,经过多年的努力,高伯龙的手中成功诞生了可用的激光陀螺工程样机,中国由此成为了继美国、法国、俄罗斯之后,第四个独立研制激光陀螺仪的国家。 这项技术后续被应用到了多种尖端导弹上,大大提高了中国导弹的精准度,对中国的国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即使取得了如此重大的成就,对高伯龙来说,这只是一个开始,他依然保持着谦逊和勤奋的态度,始终奋斗在科研的第一线。 2014年,已经86岁的高伯龙院士出现在电视上,依然是那件朴素的白背心,依然专注地研究着面前的资料。 工作人员常常劝高伯龙多休息,但他总是说:"活不了多长时间了,能多干一天就赚一天!" 这种精神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科研人员,有人称他是"穿5块钱的背心,干上亿元的大事"。 2017年,高伯龙因病住院,即使躺在病床上,他仍然将自己脑海中的研究想法发给研究院,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在为中国的科技事业奋斗。 同年12月,高伯龙逝世,享年89岁。 在这个崇尚物质的时代,高伯龙院士的事迹无疑是一剂清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科学家的责任和担当。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科学家不是靠华丽的外表,而是靠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科学的无限热爱。 信息来源:上观新闻【中国梦实践者】“背心院士”高伯龙:一生为激光陀螺旋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