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金用最后一小块面包,揩干净了盆子里的最后一点汤汁之后,若有所思地慢慢嚼着。等到他从桌子旁边站起来的时候,他还是觉得饿得非常难受。……… 他想起自己年轻的时候养过一只猎犬,那时他用肉和牛排喂它。贝克那时信任他,赊一千块炸牛排他也肯干。然而时过境迁, 汤姆·金如今老了。………… 《一块牛排》是2003年01月01日华文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是杰克·伦敦(Jack London)(美) 描写了一个风光不再的老拳击手迫于生计的悲惨片段这种片段是绝大多数人都会经历的心理落差。当人生的意义降到只为一块牛排时,你才能更深的触碰到生活的残酷,远非“痛苦”二字所能形容。 杰克•伦敦的小说要么惊险生动,要么真实质朴,其作品的核心离不开人性的传递。他笔下的每个主人公、每篇故事都充满着生命力。当人性本能碰撞上需要适者生存的大自然时,所能绽放的火花,就是杰克•伦敦点燃的瞬间。 杰克·伦敦这样写道:“当生活变得又痛苦又让人厌倦的时候,死亡就会前来哄你睡去,一睡不醒。” 杰克·伦敦用作品和自己的人生经历揭示了这样一重悲剧,即一个人在困境的时候,可以靠梦想坚持下去,而一旦走出困顿获得成功,生命的意义便成为一个问题。苦难可以使人的内心很强大,而成功却能够毁灭一切。 作者赵鑫的解读值得一看: 我摘录了一些,到哪算哪,不过有了解读,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全面持久地理解作者,理解主人公和理解当下乃至未来。 “这天早晨,他一起来就想吃一块牛排,这个心思一直没散。” ——有时候,是有这种执念。 “这一次拳击,他没有事先好好锻炼过。这一年,澳大利亚大旱,生活很艰难,连临时工作都不容易找到。他没有陪他练拳的人,他吃的伙食根本不是最好的,而且有时还吃不饱。他有时即使找得到工作,也是临时当几天苦力。······自从他得到跟桑德尔比赛的机会之后,商人们才稍微对他放宽了一点赊账。······”——进一步渲染必输无疑的结局。 “得啦——掩饰事实是没有用的——比赛前他锻炼得很不够。 他应当吃得好一点,心里没有牵挂。此外,一个四十岁的人练起来,当然要比他二十岁的时候难得见效。”——自己完全清楚,没有信心。 “‘老实说,丽芝,我简直没有好好地练过功。’他伸手拿起帽子,向门口走去。他并没有去跟她接吻——他出去时从不跟她接吻道别——可是这天晚上,她却主动地去吻他,用胳膊搂住他,强迫他低下头来跟她亲嘴。他的身体那么魁伟,相形之下,她就显得很小了。 ‘希望你交上好运,汤姆,”她说,“你一定要打败他。’”——自己和妻子都有不祥的预感,可能是诀别。 “如果打赢了,那就是三十金镑——我就可以付清全部的账,还剩下一大笔钱。如果打败了,我就什么也得不到······再会吧,老太婆。要是打赢了,我就马上回来。”——如果输了就不回来了······ “‘我等着你。’她在走廊里对他喊道。”——无力的呐喊。 “到快活俱乐部,足足有两英里路。他一边走,一边想起他当初的黄金时代——他曾经当过新南威尔士的重量级选手——那时候,他常常坐着马车去拳击,而且常有个在他身上押大注的人跟他同路,替他付车钱。 ······可是他只好走路!同时,人人都知道,在拳击之前,辛苦地走两英里路不是个最好的办法。”——既今昔对比,又增加劣势。 “他老了,如今的世界对上了年纪的人真是不好。除了做苦工以外,他简直毫无用处。即使这样,他的坏鼻子和肿耳朵还要跟他作对。他真希望当初他学会了一样手艺。从长远来看,那总要好一点。可是从来没有人对他这样说过,再者,他心里也明白,即使有人跟他说过,当时他也不会听的。那时候,生活太轻松了。大笔的进款——激烈、光彩的战斗——中间还有一段段休养和闲游的时间——一大串拼命奉承他的人总是跟在他后面,拍拍他的背,握握他的手,那些阔少也都乐于请他喝酒,借此可以跟他谈五分钟的话,以为莫大的荣幸——那种情形的确光彩:全场观众狂呼起来,他用暴风雨一样的拳法来收场,评判员总是宣布:‘汤姆·金胜利!’而第二天体育栏里就会登出他的名字。”——继续今昔对比,并说明走到这一步是必然。 “那才是黄金时代!但是现在经过他慢慢的回想,他才明白,给他打倒的都是些老头子。那时候,他是青年,正在成长;而他们都是老年人,正在没落。怪不得他赢起来这么容易——原来他们的血管都已肿胀,指节已经打伤,由于长期的拳击比赛,筋骨也已经疲乏。”——如果说前面显得有点多的话,这一笔就妙些,轮回传承的命运。 “后来老比尔在更衣室里像小孩子一样哭起来的情形。也许老比尔当时也是拖欠了房租。也许他家里也有一个老婆同两个孩子。也许在拳击的那天,比尔也是渴望吃一块牛排。······他才明白在二十年前的那天晚上,斯托什尔·比尔是为了更大的赌注去拳击的。 【记得看作者赵鑫解读哦!】 #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