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委会+公司”模式:新形势下产业园区的运作机制与提升策略! 【原工行现券商 资本市场资深人士,致力于城投公司发行产业债及民营企业上市融资。供应链金融经销商,中铁某局F+EPC投资专家,拥有100%股权公司,佛道基督持戒者,佛门禅宗修行者 李振海】 产业园区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实现产业调整和升级的重要载体,面对经济发展不均衡、产业竞争加剧、招商引资新政策等形势,产业园区发展必须与时俱进。在此背景下,“管委会+公司”模式应运而生,以下是对该模式运作及提升的详细分析: 一、运作机制 管委会角色定位: 在“管委会+公司”模式中,管委会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全能政府”,而是积极“瘦身”,聚焦于核心职能。 管委会集中精力抓好经济发展主线,专心于产业规划、资源的高效配置,以及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 以往模式下,管委会缺少统筹规划意识,顶层设计薄弱。新形势下,管委会要重点强化规划引导,资源配置等的统筹工作。 高度重视产业规划和招商规划,明确产业定位、产业发展规划、产业链招商图谱、产业招商策略及计划等,为园区产业功能发展提供明确引领。 将社会事务管理权移交给属地政府,确保社会服务更加高效;园区的市场化投资和运营服务,则交给专业的公司来运作。 公司角色定位: 平台公司(通常为国企)承担园区的开发、建设、运营等市场化职能。 平台公司需要认清形势,立足开发区,谋求自身商业模式的创新与机制的市场化转型。 平台公司应成为全产业链的运营服务商,通过构建一个综合的产业平台,以园区为载体,以服务为纽带,汇聚资本、技术、人才和信息等关键资源。 合作机制: 管委会和平台公司之间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园区的发展。 管委会为平台公司提供业务指导、行政审批、项目推进等方面的管理与服务。 平台公司则按照市场化原则进行运作,承担园区的开发建设、招商引资、运营管理、资金融通等任务。 二、提升策略 政府体制机制改革: 剥离管委会的开发、建设、运营等市场化职能,使管委会真正聚焦在规划、政策支持、服务等核心职能上。 优化管委会的职能配置,提高行政效率。 园区国企平台转型: 推动园区国企平台从单纯融资建设平台向园区产业运营、产业投资经营实体转型。 园区国企平台需要建立新战略、提升资产规模、增加经营收入,推动产业化投资,实现市场化可持续融资。 强化对国企的经营绩效考核,制定差异化考核标准,激发企业价值创造的内生动力。 市场化招商与资本运作: 平台公司应发挥国有资本的带动作用,引入优质资本和机构,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通过“基金招商”等方式,推动产业与金融的深度融合。 聚焦招商引资、资金筹集、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建设等职责,积极运用市场化手段破解开发区管理难题。 人才队伍建设: 打破传统的人才引进机制,面向全国招聘高层次优秀经营管理人才。 实行人员聘任制,建立与绩效挂钩的薪酬制度,激发人才活力。 优化营商环境: 持续完善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等制度,构建科学完善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 针对问题加快营商环境整改,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三、成功案例 河南省开发区: 河南省通过“管委会+公司”模式,为开发区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 新乡经开区作为省级试点,较早探索“管委会+公司”改革,成立了多个专业化招商公司和基金发展公司。 赣州高新区: 赣州高新区将融资平台从高新投剥离,重新整合产业投资业务板块,推动高新投成为园区投融资主体、产业运营主体及资源配置主体。 通过参与设立现代产业引导母基金、市场化选聘职业基金经理人等方式,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推动产业发展。 景德镇高新区: 景德镇高新区通过“基金招商”积极强链,对接基金公司引进龙头企业项目。 通过“查缺补漏”精准补链,解决先进陶瓷产业上游关键原材料问题。 综上所述,“管委会+公司”模式是新形势下产业园区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推动管委会的行政体制机制改革与公司的市场化经营改革,打造“有为管委会+专业公司”的运行模式,可以推动政企分开、强化政企合作,实现整体效能的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