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被嫌弃的廉颇的一生

大家都学过负荆请罪将相和的故事。 一般说廉颇蔺相如故事,都是蔺相如视角: 蔺相如带了和氏璧去了趟秦国,完璧归赵,回来封了上大夫。 蔺相如跟赵王去了渑池之会,没丢脸,回来封了上卿,位置比廉颇高。 于是廉颇不爽了。于是蔺相如顾全大局躲着他。于是廉颇知道了,负荆请罪,将相和。 这故事众所周知,是用来告诉大家该顾全大局的。普遍站的是蔺相如视角。廉颇像个开始鲁莽不识大体、后来又乖巧懂事了的武夫。 但若换了廉颇视角,大概会有点不同的感觉。 我的感觉嘛: 《史记》《赵世家》+《廉颇蔺相如列传》=《被嫌弃的廉颇的一生》。 大致廉颇一生,先是军功无数,却被蔺相如压倒。 后来赵括的爸爸赵奢因为阏与一战,击破秦国胡伤,封马服君,与廉颇蔺相如齐平。 长平之战,廉颇出战;中途被赵王换了,赵括顶上去,结果众所周知。 燕国栗腹乘虚来打赵国,廉颇把燕国硬生生打回去了:又救了赵国。 赵悼襄王一上来,就要收廉颇军权,让乐乘替他,廉颇气死了,打了乐乘,去了魏国。 等赵国把自己人都坑死了,没人用了,再考虑廉颇:就出了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典故。 廉颇一生命运,大致如此: 赵国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 谁立了功劳,都能齐平廉颇;无寸功在身的赵括,都能代替廉颇。 到生死之际,还是要廉颇救场。救完场,又扔了。 真他妈扯。 想想前因后果。 赵惠文王的爸爸是赵武灵王,出了名的搞胡服骑射,振兴了赵国。 后来自己内乱,被儿子逼死了。当时王与公子们的宰相用事,是肥义、田不礼、李兑这些人。 赵惠文王并没亲自逼死爸爸,但说他是借公子成的手解决了爸爸,大概也差不多。 也不怪他:毕竟是他爸爸先企图动手的。 赵惠文王到他儿子赵孝成王之后合计四十八年,赵的相国,基本是惠文王的兄弟平原君赵胜。且在赵惠文王期间,平原君没什么大动作。 赵惠文王初期的方向,是打齐国。从赵惠文王九年打到十六年。惠文王十六年,廉颇打齐国取阳晋,为上卿。 都说廉颇是老将,但他也不是从来都老。他当上卿时,应该也就四十出头。 但他的功爵,差不多也在此停滞了。 从那开始,赵国开始换思路了。燕国齐国都派人跟他们谈,从此他们开始搞魏国。 而秦国又恼恨赵国不打齐国,所以来跟赵国搞。 将军立不立功,是被君王的外交左右着的。 于是先出了和氏璧事件,然后赵惠文王二十年,赵王和秦王在渑池相会。 渑池会,赵王本来畏惧,不肯去;廉颇蔺相如劝他去。 当时廉颇留守镇国,还对赵惠文王说“三十天不回来,我们就立太子为王。”这本来是常规办理,宋襄公的弟弟也被这么操作过。赵惠文王也答应了。 但他听了这主意,是觉得安心,还是堵心呢?不知道。 要知道,他爸爸赵武灵王,当年就试图搞这么一出呢。 从渑池会之后,廉颇原地踏步:打了几次魏后,蔺相如为将打了一次齐。此后廉颇很长时间没动静。赵奢则通过阏与之战,上位了。 都说蔺相如功劳大——但是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功劳真能跟廉颇此前此后的赫赫军功相比? 我总觉得哪里不对。 我开个脑洞啊: 蔺相如是赵王宠臣缪贤的舍人。赵奢是平原君赵胜的人。 出身不算高,但都有背景。 论战功,他俩都高不过廉颇;尤其是蔺相如,虽然表现精彩,毕竟只是外交的功劳。所以廉颇心理不平衡,一度跟蔺相如闹不愉快,也容易理解。 之后负荆请罪将相和,那是另一回事了。显得廉颇极为大度,很难得。 从结果看:廉颇之前在齐魏那里取得一定战果,而在渑池会之后,就被蔺相如和赵奢赶上了。 秦赵长平之战,众所周知:起因是平原君劝赵孝成王收上党。 平原君肯定想过后果,知道秦国会来打?好,廉颇去挡呗。 耗久了,秦国用反间计,赵王就撤换廉颇,赵括上位。 刚才说了:赵奢是平原君手下出身。赵括是赵奢的儿子。 如果赵括这一仗赢了,最大的受益者? 平原君。 “我劝王收上党,我手下人的儿子,还把秦国打回去了。” 当然,赵括一输,赵国涂炭,平原君只好带毛遂去楚国,搞毛遂自荐求救兵,再等信陵君窃符救赵,来解邯郸之围。 自己闯的祸,自己想办法解吧。 五年后,燕国乘势来打了。赵国这回真没人了,于是廉颇救场。 这次他功高权重,反客为主,把燕国围了,终于封了信平君,当了假相国。 值得一提的是: 这时距离廉颇取阳晋拜上卿,已经过去了三十二年。 廉颇并非一直是老将。只是成名拜爵之后,隔三十二年,才重新得到这么彻底的信任。 可惜这信任也没维持几年。 赵孝成王一死,赵世子春平君被扣在秦,赵偃乘机称王,就是赵悼襄王了。 这位称王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收兵权:当时廉颇出征在外,赵王临时让乐乘代替廉颇。 廉颇终于暴怒,打走了乐乘,自己去了魏国大梁。 我的一点猜测: 赵惠文王,自己经历过跟老爹的沙丘之乱,看那些军功卓著、可以另立新君的人物,天然不爽。 渑池会廉颇镇国、等一个月就另立新王这事,有没有给他心理阴影?不知道。 事实是:惠文王用兄弟平原君为相;等廉颇立功后,又不时勾引田单们过来,还让蔺相如和赵奢这两个下头上来的,位平廉颇。 平原君在长平之战前后,表现得像个投机分子:撺掇赵孝成王吃下上党。之后赵孝成王让赵奢的儿子赵括代替廉颇去立功。这两件事如果搞定,平原君显然会受益——结果玩砸了。 终于需要收拾烂摊子了,就还是靠廉颇,去搞定了燕国。 但,等悼襄王明显并不名正言顺地得到赵王之位后,立刻就要撤换廉颇,终于把他赶走了。 是所谓,被嫌弃的廉颇的一生。 从惠文王到孝成王到悼襄王,一路下来的许多出奇勾当——擢相如、用赵奢、换赵括、换乐乘。 有些操作很贤明,有些操作很神经。 但如果将背后的动机,理解为: “之前赵国被沙丘之乱搞怕了,就是忌惮军功高有能耐扶其他人为王的厉害人物,所以从赵惠文王十六年开始,就老是有意无意地压一压廉颇,让平原君和赵王自己的人上位”…… 感觉许多事就,忽然解释得通了? 这事在战国不新鲜。 秦之白起赢下长平之战后,被范雎坑死。 齐之田忌跟孙膑搞定庞涓后,被邹忌赶走。 赵之李牧抗秦有功,但将来要被郭开搞死。 吴起从魏国逃到楚国后,还是要被楚国人射死。 王翦为始皇帝得天下,但中间得不停装孙子显得贪财,才得保首领。 廉颇一辈子的经历,按照这个逻辑考量,其实也,嗯。 往好处想:白起赢了长平,廉颇被撤了,但结果他还比白起多活了十四年。真讽刺啊。 回到当初。 廉颇负荆请罪那一下,真只为了跟蔺相如和解? 是不是也顺便跟赵王服个软表个态,显得“您提拔的人没错,我服气,以后一定配合您的工作?” 不知道。 ——总之,越想越觉得,唉。真没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