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内蒙古一男生考上大学,女老师掏出半个月工资,花了20元给他买双棉鞋,岂料,26年后,女老师60大寿,男生送她一件礼物,老师受宠若惊,说什么也不敢收下。 故事的主人公是张秀荣老师和她的学生陈志德,1978年,31岁的张秀荣刚从大学毕业,面对留在城市发展的诱惑,她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内蒙古武川县的一所农村学校任教。 彼时的农村学校条件艰苦,教室破旧不堪,桌椅摇摇欲坠,可这些困难并没有磨灭张秀荣教书育人的热情,她看到的是学生们眼中对知识的渴望,那是比任何物质条件都珍贵的东西。 在教课一段时间后,陈志德发现一个与众不同的男孩,陈志德这个男孩,每天总是第一个到教室,最后一个离开,他的数学成绩优异,但眉宇间总是带着一丝忧郁。 张秀荣敏锐地察觉到,陈志德身上似乎背负着常人难以想象的重担,经过细心观察和沟通,张秀荣了解到陈志德家庭的困境。 一家八口仅靠一个劳动力维持生计,陈志德作为家中唯一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孩子,肩负着全家的期望,可贫困的现实却时刻威胁着他的求学之路。 就在中考前夕,陈志德突然连续多日缺课,张秀荣心急如焚,放学后立即赶到陈志德家中,眼前的景象让她心痛不已,陈志德的母亲卧病在床,四个年幼的妹妹需要照顾,而陈志德正在为家庭劳作。 这个懂事的孩子,为了家庭放弃了自己的学业,张秀荣深知教育对改变命运的重要性,她苦口婆心地劝导陈志德,鼓励他重返校园。 同时,她也不忘向学校申请免除陈志德的学费,并经常给予他一些生活上的资助,在张秀荣的鼓励和帮助下,陈志德重拾信心,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当地最好的高中。 高中三年,张秀荣一直关注着陈志德的学习和生活,可命运再次给了这个坚强的孩子沉重一击,高考前夕,陈志德的母亲因病去世,丧母之痛几乎击垮了这个刚满18岁的少年,他再次萌生了放弃学业的念头。 得知这一消息的张秀荣立即赶到陈志德家中,她语重心长地开导陈志德,告诉他母亲最大的心愿就是看到他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带领全家走出贫困。 这番话触动了陈志德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让他重新找到了前进的动力,最终,陈志德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长春地质学院。 当他兴冲冲地拿着录取通知书来,告诉张秀荣这一喜讯时,细心的老师注意到了他脚上那双打满补丁的旧棉鞋,那是陈志德三年前参加中考时穿的鞋子,如今已经破烂不堪。 张秀荣心中一阵酸楚,她默默地拿出半个月的工资,给陈志德买了一双崭新的棉鞋,这双价值20元的棉鞋,不仅温暖了陈志德的双脚,更温暖了他的心。 带着这份温暖,陈志德踏上了求学之路,大学期间,他勤奋刻苦,即使在父亲去世后,也只是短暂回家奔丧就立即返校继续学业,最终,他不仅顺利完成了本科学业,还考取了研究生,并最终获得了博士学位。 学成之后,陈志德在当地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生活渐渐步入正轨,可他始终没有忘记张秀荣老师的恩情,这些年来,他一直与老师保持联系,但张秀荣总是报喜不报忧,从未向他提及自己的困难。 在一次同学聚会上,陈志德偶然得知张秀荣老师的近况不太好,年近花甲的她独自生活在一间狭小简陋的房子里,生活并不舒心,这个消息让陈志德心中一紧,他暗自下定决心要报答老师的恩情。 张秀荣60岁生日那天,陈志德带着一份特别的礼物来到老师家中,当张秀荣打开礼物时,她惊讶地发现那是一套崭新住房的房产证和钥匙,这套价值10万元的房子,远比当年那双20元的棉鞋贵重得多。 可对陈志德来说,这份礼物远不及老师当年对他的恩情,面对如此贵重的礼物,张秀荣连连推辞,但陈志德坚持要老师收下。 他说,这栋房子不仅是对老师的感恩,更是希望能为老师的晚年生活提供一个舒适的居所,2016年,张秀荣的老伴去世后,陈志德更是将老师视如己出。 他对张秀荣说:"以后您就是我的妈妈,我是您的儿子,我来照顾您。"这句话,让师生之情升华为超越血缘的亲情,这个跨越四十年的故事,从一双棉鞋开始,以一套房子作为新的起点。 它诠释了教育的真谛,一个好老师的影响力可以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同时,它也展现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力量,以及人与人之间那份珍贵的感恩之心。 在内蒙古的广袤草原上,这个温暖人心的故事仍在继续,它告诉我们,教育的力量是无穷的,而师生之间的情谊,可以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 2024-03-21 《学生26年后买房送老师,只因老师当年曾花20块钱给自己买了一双棉鞋!赞!好老师教出了好学生!》 #社会#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