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贪心了!天津,老人去世前,将自己的124万的存款给了保姆,老人的女儿发现后找到保姆,要求保姆归还钱财,保姆去拿出了一份遗嘱,说老人不仅把钱给了她,还将房子也一同给了她。老人女儿气坏了,一纸诉状将女保姆告上法庭,法院判决结果让人意想不到。 冯大爷的晚年生活本该平静祥和,可命运却给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在妻子去世后不久,他突发脑梗,导致生活不能自理。 这个突如其来的打击,不仅改变了冯大爷的生活,也彻底改变了这个家庭的轨迹。 冯女士作为独生女,面临着事业与孝道的两难选择,最终,她通过中介公司聘请了乔女士作为父亲的全职保姆。 起初,冯女士对这个陌生人照顾父亲心存疑虑,几乎每天都要去父亲家里查看,但随着时间推移,乔女士的勤劳和体贴逐渐打消了她的顾虑。 乔女士不仅把老人的起居照顾得井井有条,还会在闲暇时陪老人聊天,给他读报纸,她的厨艺也相当不错,每次冯女士来访,都能吃到可口的饭菜。 渐渐地,冯女士对父亲的照顾越来越放心,探望的频率也从最初的每天一次变成了每周一两次,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这个家庭找到了平衡点的时候,命运再次为这个故事增添了戏剧性的一笔。 在一个平常的早晨,冯大爷在睡梦中悄然离世,突如其来的噩耗让冯女士悲痛欲绝,而在处理父亲后事的日子里,乔女士一直默默陪伴在侧,这让冯女士心存感激。 但在平静的表面下暗流涌动,当冯女士整理父亲遗物时,意外发现父亲银行卡里的124万元存款已经不翼而飞,更让她震惊的是,这笔钱早在四年前就被转到了乔女士的账户上。 就在冯女士还没有从这个打击中回过神来的时候,乔女士拿出了一份遗嘱,声称冯大爷不仅将存款赠与她,还打算把房子也留给她,这份遗嘱的出现,将整个事件推向了高潮。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冯女士的心情如同过山车一般起伏,她无法相信父亲会做出这样的决定,更无法接受多年来自己所付出的一切就这样化为泡影。 在她看来,乔女士虽然尽心尽力照顾父亲,但毕竟只是一个雇佣关系,怎么可能继承如此巨额的财产,显然事情并没有冯女士想象的那么简单。 当她仔细查看那份遗嘱时,发现上面大部分的字迹都不属于自己的父亲,她当即开始质疑这份遗嘱的真实有效性。 这份遗嘱的有效性立即成为了争议的焦点,冯女士认为,这份遗嘱没有见证人签名,不符合法律规定,应该是无效的,她要求乔女士搬出父亲的房子,并归还那124万元。 对此,乔女士却拿出了一份冯大爷亲笔书写的赠与说明书,上面清楚地表明了冯大爷将124万元赠与给她的意愿,这场纠纷最终演变成一场激烈的法律较量。 在法庭上,双方各执一词,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冯女士坚持认为,乔女士利用照顾老人的便利,蓄意侵占父亲的财产,她质疑遗嘱的真实性,认为父亲不可能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就将毕生积蓄和房产赠与一个外人。 而乔女士则强调自己多年来的付出和奉献,她回忆起6年前的一个夜晚,冯大爷突发心脏病,是她及时发现并送医院,才挽救了老人的生命,她认为,冯大爷的赠与行为是对她多年照顾的感激和回报。 法庭上,证据成为了决定胜负的关键,冯女士提供了父亲在立遗嘱日期后不久亲笔签名领取老年补贴的证据,试图证明父亲并非如遗嘱所说无法书写。 而乔女士则出示了赠与说明书的原件,上面有冯大爷的亲笔签名和按捺。 经过深入调查和慎重考虑,法院最终做出了判决,法官认为,虽然遗嘱因为缺少见证人签名而无效,但赠与说明书是冯大爷亲笔所写,因此124万元的赠与行为有效。 由于遗嘱无效,冯大爷的房产则应由其法定继承人继承,这个判决结果可以说是一个折中的方案,既考虑到了乔女士多年来的付出,也保护了冯女士作为继承人的权益。 这个案例反映出,子女与父母之间的情感疏离,可能导致老年人将感情寄托于照料自己的他人身上。 希望在忙碌的生活中,大家也能抽出时间多陪伴父母,给与更多的关心与陪伴,同时也杜绝这种情况的发生。 (文中人物皆为化名) 信息来源:宝鸡政法 2023-06-05 《天津一老人去世后,女儿发现其卡上的124万全部转给了保姆,保姆还持有其父的房子赠与遗嘱!且看法院判决。》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