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我爸给邻村的寡妇送了5斤牛肉和一只乌鸡。25年后,他病危时,那寡妇竟带着女儿上了门。 1985年,那是个特别冷的冬天,村子里大雪封山,家家户户都蜷缩在家里烤火取暖。 我还记得那天晚上,父亲进屋后对我妈说:“我去趟邻村,王寡妇家日子太难了,送点吃的过去。” 说着,他从柜子里拿出了5斤牛肉和一只乌鸡,准备去看望邻村的王淑芬。 王淑芬的丈夫在矿难中去世后,家里就剩下她和年幼的女儿两个人。寡妇带着女儿过日子,别提有多辛苦。 邻村的风言风语不断,有人说她命苦,也有人说她克夫,甚至一些人背后议论,说她这样的人不配得到帮助。 但父亲没理这些闲言碎语,他总是说:“行善积德,天知道。” 那个寒冷的夜晚,父亲独自走了十几里山路,送去了那5斤牛肉和一只乌鸡。 后来我问他为什么做这事,他笑着对我说:“咱们村虽然也不富裕,但有口吃的总比她们强,人家孤儿寡母的,帮一把是应该的。” 这事之后,王淑芬家稍微好过了一阵,但村子里的人渐渐淡忘了这件事。毕竟,这样的善举在当时虽算难得,却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 生活继续向前走,我和父亲也在这片土地上日复一日地劳作。 时光荏苒,转眼间已经是25年后。 那时的父亲已经年过七旬,身体不再像从前那么硬朗。他一直都是个勤劳的人,种了一辈子地,可谁也没想到,到了晚年,他的身体开始每况愈下。 一场大病让他躺在床上,连走路都成了问题。我不忍心看着他这么痛苦,整日守在他床边,想着该如何帮他渡过这道难关。 一天傍晚,天边的云彩被夕阳染成了橘红色,门外突然传来了敲门声。 我打开门,竟然看到久未联系的王淑芬,站在门外,身旁还站着一个高挑的年轻女人。 她有些激动,语气中带着急切:“我听说你父亲病了,特意带我女儿来看看。” 我愣了一下,赶忙让她们进了屋。王淑芬一进门就从袋子里掏出一堆礼品,瓜果、营养品甚至还有一只乌鸡。我忍不住问她:“这么多年没联系,你怎么突然想起我爸了?” 王淑芬低下头,眼里泛着泪光:“当年如果不是你爸送了那5斤牛肉和乌鸡,我和我女儿可能早就挺不过去了。 如今我听说你爸病重,我女儿正好是医生,想来看看能不能帮上一点忙。” 那一刻,我内心感到了一种奇怪的情感交织。 父亲25年前的善举,我早已淡忘,但对她们母女而言,却仿佛是生命中的一盏明灯。而更让我震惊的是,站在她身旁的女儿,竟然是一位医生。 王淑芬的女儿名叫李敏,经过多年努力,考上了医学院,成为了一名心内科医生。 她听母亲提起过当年父亲的恩情,一直想找机会回报。如今听到父亲生病,她主动提出想为父亲提供帮助。 我将李敏带到了父亲的病床前,父亲睁开眼,看到王淑芬和她的女儿,表情有些惊讶。他艰难地笑着:“你们怎么来了?” 王淑芬轻轻握住父亲的手:“大哥,当年你帮了我们母女,如今你有难,我哪能不来?” 李敏仔细为父亲检查了身体,提供了一些治疗建议,还主动联系了医院的医生朋友,帮忙安排了更专业的治疗方案。 就在她的指导下,父亲的病情逐渐有了好转。看到父亲的状态一天比一天好,我的心中充满了感激与温暖。 有一天,父亲的精神状态好了很多,他坐在床边,看着窗外的阳光,轻声对我说:“你看,善有善报吧。当年我不过是送了点肉,如今人家救了我一命。”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父亲一直以来的为人。他做善事从不图回报,只是单纯地觉得该帮就帮。 而25年后,那个当年受助的家庭,竟然以这样一种方式回报了他的恩情。 王淑芬和李敏母女的到来,成了我们家这个艰难时刻的转机。父亲的病逐渐好转,我们家重现了往日的生机。 而我,也在这一过程中深刻体会到:有些善举,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却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回馈以你无法想象的力量。 父亲康复后,王淑芬母女时不时会来探望,我们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亲近。 父亲总是说:“人活一辈子,不求富贵,但求无愧于心。”他的这句话,成了我心中永恒的座右铭。 故事的最后,我不禁反思:善行并不需要多么伟大,它可能只是一次举手之劳、一份简单的馈赠,但它却能在时间的长河中,积累成无法估量的力量,最终在你最需要的时刻,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回报。 (本故事为虚构短篇小说,如有雷同,纯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