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2008年冬,钱学森正在读报纸。突然,他对前来探望自己的儿子钱永刚说:“我想在这

2008年冬,钱学森正在读报纸。突然,他对前来探望自己的儿子钱永刚说:“我想在这支个电视,我的钱够不够买台电视?”    2008年的冬日,97岁高龄的钱学森翻阅着手中的报纸,目光却落在了墙角的空白处,这位为中国科技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此刻心中萌生了一个朴实无华的愿望——拥有一台电视机。 这个看似平凡的愿望,却如同一扇窗户,让我们得以一窥这位伟大科学家的内心世界。 钱学森的一生,是中国现代科技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天才学者,到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他的人生轨迹堪称传奇。 可正是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科学家,在生命的暮年,对一台普通的电视机产生了憧憬。 回溯钱学森的人生轨迹,我们不难发现,他的成就与贡献远非常人所能企及,20世纪50年代,正当他在美国学术界崭露头角之际,祖国的召唤让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回国。 这一决定并非轻而易举,他在美国辗转了整整六年,才终于踏上了归国的旅程,1955年10月1日,当他踏上祖国的土地时,仿佛一颗耀眼的启明星,为新中国的科技发展带来了希望之光。 回国后的钱学森全身心投入到国防科技事业中,他在导弹、航天领域的卓越贡献,为中国赢得了"东方魔稼羯"的美誉,可鲜为人知的是,这位国之栋梁在生活中却极其简朴。 一个用了40年的公文包,一件朴素的蓝色工装,成为他日常生活的写照,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他将自己的稿费、讲课费和奖金悉数捐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 钱学森对金钱的淡然,源于他对精神追求的执着,在他的价值观中,知识的力量远胜于物质的享受,即便在晚年,他仍然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每天坚持阅读报纸、书籍,关注国内外的科技发展动态。 他甚至专门设立了购书基金,用于购买最新的科技文献,这种永不停歇的学习精神,成为他人生的一大特色。 可随着年龄的增长,钱学森的视力逐渐下降,阅读报纸变得越来越吃力,收音机的声音又常常打断他的思考,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台电视机成为了他了解外界信息的理想选择。 但即便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愿望,他也显得异常谨慎,询问自己的积蓄是否足够购买一台电视机。 这个细节,折射出钱学森对国家利益的深切关怀,作为一位功勋卓著的科学家,他完全可以理所当然地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待遇。 可他始终坚持"能省则省"的原则,退休时甚至婉拒了国家为他配备的专车,在他看来,国家正处于发展阶段,每一分资源都应该用在刀刃上。 钱学森对电视机的渴望,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他对社会进步的关注,从他的角度来看,电视机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这无疑是国家发展的一个缩影。 他为此感到由衷的喜悦,因为这正是他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让普通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钱学森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他的节俭精神和家国情怀显得尤为可贵。 他用一生诠释了如何在个人追求与国家利益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在朴素生活中坚守崇高理想,对于新时代的科技工作者而言,钱学森的精神无疑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科学家应有的品格和追求。 在钱学森的人生哲学中,一台普通的电视机承载了远超其本身的意义,它不仅是获取信息的工具,更是连接个人与时代的纽带。 通过这个小小的愿望,我们看到了一个伟大科学家的赤子之心,看到了他对国家发展的由衷喜悦,看到了他始终如一的求知精神。 钱学森的一生,远远超越了一台电视机所能承载的意义,他留给后人的,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需要传承他的家国情怀,求知精神和朴素作风。 信息来源:环球网 2009-11-06 《钱永刚追忆父亲钱学森最后岁月》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