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导弹为什么如此精准?全靠这位身穿5块钱背心的老人!他曾用18月就破解了“钱学森密码”,实现了导弹“指哪打哪”,这可是连美国科学家都无法完成的研究 ,他却做到了。他就是中国激光陀螺之父,高伯龙院士。 1975年的一个深秋午后,国防科技大学304教研室里,一位中年男子正聚精会神地盯着桌上两张泛黄的纸条。这个人就是高伯龙,而这两张纸条,正是被称为"钱学森密码"的激光陀螺仪原理图。 高伯龙轻轻抚摸着纸条,眼神中既有兴奋,又有忧虑。作为一名物理学家,他深知这两张纸条背后蕴含的巨大价值。然而,如何将这些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实际可用的技术,却是一个艰巨的挑战。 "外国有的、先进的,我们要跟踪,将来要有;但并不是说外国没有的我们不许有。"高伯龙喃喃自语,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就在这一刻,他下定决心,要带领团队破解这个"钱学森密码",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做出贡献。 接下来的日子里,高伯龙带领团队开始了艰苦卓绝的研究历程。他们的实验室是由一个旧食堂改造而成,设备简陋得令人心酸。夏天闷热难耐,冬天寒风刺骨,但这些都无法阻挡他们追求科技突破的决心。 高伯龙常常穿着一件5块钱的背心,在实验室里忙碌到深夜。有一次,他专注于数据分析,竟然忘记了吃饭。当助手提醒他时,他才发现自己的肚子早已咕咕直叫。"没关系,"他笑着说,"科研就是这样,容不得半点马虎。" 在破解"钱学森密码"的过程中,高伯龙和他的团队遇到了无数困难。最大的挑战之一是光学薄膜技术。没有先进的设备,没有成熟的工艺,他们只能从最基础的理论开始,一步一步摸索前进。 实验室里堆满了失败的膜片,每一片都凝聚着团队的心血。有人忍不住泄气,说道:"也许我们真的不行,还是放弃吧。"高伯龙却坚定地说:"就算死,也要死在工作上,拿不出成果我死不瞑目!"他的话语如同一剂强心针,激励着每一个人继续奋斗。 经过三年多的不懈努力,他们终于攻克了光学薄膜技术难关。当第一片合格的膜片问世时,整个实验室沸腾了。高伯龙小心翼翼地捧着这片薄如蝉翼的膜片,眼中闪烁着泪光。这不仅仅是一片膜片,更是中国科技自主创新的见证。 然而,挑战并未就此结束。在研制四频差动陀螺仪的过程中,高伯龙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当时,美国等国家都已放弃了这个方向,认为技术难度太大。但高伯龙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美国方案中的理论错误。 "我们要走自己的路,"高伯龙对团队说,"虽然困难重重,但只要我们坚持,就一定能成功。"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日以继夜地工作,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一次重要的项目评审会上,专家组对高伯龙团队的工作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有人甚至建议停止这个"浪费国家资金"的项目。面对质疑,高伯龙没有退缩。他坚定地说:"再给我们一年时间,我保证一定能研发出激光陀螺仪!" 这一年里,高伯龙带领团队几乎没有休息日。他们在实验室里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只为实现那个看似不可能的承诺。终于,他们成功研制出了可用的激光陀螺工程样机,顺利通过了专家组的鉴定。 这个突破性的成果让中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和法国之后,第四个能够独立研制激光陀螺仪的国家。高伯龙和他的团队用实际行动证明,中国科学家有能力在世界尖端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随后,高伯龙研制的激光陀螺仪很快应用到了国防领域。"东风"系列弹道导弹、"红旗"系列防空导弹、"长剑"巡航导弹等一系列尖端武器都装备了这项关键技术。这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导弹的精准度,也为国家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然而,取得如此辉煌成就的高伯龙,生活却异常简朴。即使在盛夏,他依然穿着那件陪伴了他数十年的5块钱背心。有人劝他该享受一下生活了,他却笑着说:"我这辈子最大的享受,就是为国家做贡献。" 即使在晚年,高伯龙仍然坚持工作。有一次,他因病卧床,但脑子里突然有了新的研究想法。他艰难地用了半个多小时,才编辑完一条短信发给学生。这种对科研的执着,感动了所有人。 2017年12月6日,89岁的高伯龙离开了这个世界。他的离去,让整个科研界为之哀痛。他最得意的学生张斌,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嚎啕大哭。那撕心裂肺的哭声,不仅是对师恩的感念,更是对这位伟大科学家的无限敬意。 高伯龙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科技报国、什么是无私奉献。他为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继续前进。正如他生前常说的那句话:"活着干,死了算,一天不死一天干!"这就是中国科学家的精神,这就是高伯龙的一生。 你对高伯龙的科研精神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来源 百度百科 高伯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