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一老农去田里插秧,路上意外捡了107张50元面值的钱,几天后,老农通过民警将钱还给了失主,岂料第二天,失主说少给了293张,让老农交出来,可老农坚持就这么多,失主告上法庭,一审判老农还钱,而二审有不同意见! 贵州毕节的一个偏远山村,有一位名叫王德明的老农。今年已经73岁的他,一生都在这片土地上耕耘。虽然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但那双眼睛依然炯炯有神,透着朴实和善良。 王德明在村里是出了名的好人。每天天还没亮,他就起床照料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干完自家的活儿,他总会主动去帮助村里其他需要帮助的老人。邻居李大娘的儿子常年在外打工,王德明就经常帮她挑水劈柴;村头张大爷腿脚不便,王德明隔三差五就去帮他打扫院子。 村里人都亲切地叫他"王大善人",夸他是村里的"活雷锋"。每当听到这样的夸奖,王德明总是憨厚地笑笑,摆摆手说:"做人不就该这样嘛,大家互相帮助,日子才好过嘛!"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早晨,王德明骑着他那辆吱吱呀呀的破旧自行车,慢悠悠地朝田里走去。今天他要去插秧,心里盘算着这季稻子的收成。忽然,路边一抹鲜艳的色彩吸引了他的注意。 王德明停下车,揉了揉眼睛,不敢相信自己看到的。地上竟然散落着一堆钞票!他左右张望,确定四下无人,这才蹲下身开始捡钱。 "哎呀,这是哪个倒霉蛋丢的?"王德明一边数钱一边嘀咕。他的手有些发抖,生怕漏掉一张。最后清点出107张50元的钞票,总共5350元。 看着手里的钱,王德明心里五味杂陈。这可是一大笔钱啊!够给孙子小明买新书包,给老伴儿添件棉袄,还能修修家里漏雨的屋顶。想到这里,王德明不由得心跳加速。 但很快,他的良知开始发挥作用。"这不是我的钱啊,肯定有人正着急找呢。"王德明在心里对自己说。他想起了村里常说的话:"德明啊,你就是我们村的好榜样。"如果他私吞这笔钱,还怎么面对乡亲们? 王德明蹲在路边,额头上渗出了汗珠。他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最终选择了正直的道路。他骑上车,直奔镇上的派出所。 在派出所,王德明把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诉了民警。民警们都被他的诚实所感动,纷纷竖起大拇指。没过多久,失主找到了。原来是个叫李小强的小商贩,当天骑摩托车运货款时不小心丢了钱。 李小强拿回钱,感动得眼泪汪汪,连声道谢:"王大爷,您真是个好人啊!这年头还有您这样的好人,真是太难得了!"他掏出200块钱要给王德明,被王德明婉言谢绝了。 这件事很快在村里传开了,大家都夸赞王德明的正直。村长还特意在村委会门口的公告栏上贴出了表扬信,称赞王德明是全村学习的榜样。 然而,事情在几天后出现了意想不到的转折。一天傍晚,王德明正在院子里浇菜,李小强突然闯了进来。 一天傍晚,老王正在院子里浇菜,小李突然闯了进来。"老王!你把我的钱还给我!"小李大声嚷嚷,脸涨得通红。 老王一头雾水:"啥钱啊?不是都还给你了吗?""你少装蒜!"小李咄咄逼人,"我丢的是20000块,你只还了5350,还有14650块呢?快还给我!" 老王惊呆了:"小李啊,你是不是记错了?我真的只捡到那么多啊。你在派出所也确认过的,怎么现在又说不对呢?" 小李不依不饶:"你肯定私吞了!快还给我,不然我告你去!"从那天起,小李天天来找老王要钱。早上来,晚上来,有时半夜也来敲门。老王一家人的生活被搅得天翻地覆。 有一次,小李又来纠缠,老王的老伴儿忍不住了:"你这人怎么这样啊?我家老王是什么人品,全村人都知道。他要是真拿了你的钱,能主动去报警吗?" 小李不听劝,反而更加气势汹汹:"你们一家子都是骗子!不还钱,我就告你们!"就这样,小李真的把老王告上了法庭。一审时,小李拿出银行取款单,还找来几个"证人",说自己确实取了20000元。老王只能一遍遍重复自己的话,声音里满是委屈和无奈。 没想到,一审法院居然判老王输了,要他还给小李14650元。这个结果把老王打垮了。他一夜没睡,想着要去哪儿借这么多钱,眼泪不住地往下掉。 但老王没有放弃。他东挪西借,好不容易凑够钱请了个律师。二审时,律师帮他提出了很多疑问:小李为什么一开始不报案?为什么不马上清点钱?取款单和证人的证词可靠吗? 经过激烈的辩论,二审法院认为证据不足以证明小李丢了20000元,也不能排除其他人捡到剩余钱款的可能。最后,法院撤销了一审判决,驳回了小李的要求。 当法官宣布结果时,老王激动得老泪纵横。这个公正的判决不仅还了他清白,更是对他诚实品格的肯定。走出法院,老王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感觉阳光格外明媚。这场风波让他更加坚信,做个正直的人,终究会得到应有的回报。 你对老王的遭遇有什么看法?欢迎你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来源 毕节中院) 文中皆是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