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导弹为什么如此精准?全靠这位身穿5块钱背心的老人!他曾用18月就破解了“钱学森密码”,实现了导弹”指哪打哪”,这可是连美国科学家都无法完成的研究,他却做到了。他就是中国激光陀螺之父,高伯龙院士。 高伯龙,这个如雷贯耳的名字背后,是一位将毕生心血献给祖国科技事业的科学巨匠,是一位身披"5块钱白背心"朴实无华的科研工作者。 他有一双不为人知的"火眼金睛",正是凭借这双眼睛,他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填补了我国在陀螺仪领域的技术空白,让中国导弹有了精确制导的"千里眼"。 高伯龙对科学的执着追求,源自他的成长经历,出生于广西的他,自幼深受父亲的熏陶,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即便是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他也没有放弃求学的机会。 凭借着顽强的毅力,他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在这里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日后的科研生涯奠定了基石,毕业后的高伯龙,选择了教书育人这条道路。 他在三尺讲台上谆谆教诲,将自己对科学的热爱倾注给学生,他在实验室里孜孜求索,探寻科学真理的奥秘,年轻的高伯龙,已经展现出了不凡的科研才能和献身科学的决心。 1971年,他被调任国防科技大学,从此,他的人生轨迹与国家的航天事业紧密相连,在国防科大,高伯龙接到了一项极具挑战的任务,破译"钱学森密码",研制高精度陀螺仪。 当时,这项尖端技术被西方国家严密封锁,而我国在这一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面对着这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高伯龙没有退缩,而是带领团队迎难而上,在艰苦的条件下开始了攻关。 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日子,废弃的食堂被改造成简陋的实验室,设备和资金都十分匮乏,但高伯龙和他的团队没有被困难吓倒。 他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靠着一股子倔强劲儿,硬是凭借着双手,一点一点探索前行,不眠的夜晚,无数的试验和失败,高伯龙始终带领着大家,朝着攻克难关的目标砥砺前行。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高伯龙带领团队终于攻克了陀螺仪研制的难题,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这一尖端技术的国家。 这一成就,不仅标志着中国在陀螺仪技术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更为我国武器装备的精确制导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高伯龙及其团队研制的新型陀螺仪,就像一双"火眼金睛",为中国的导弹装备上了"千里眼"。 在第一代陀螺仪的基础上,高伯龙带领团队不断创新,使这双"眼睛"变得更加精准、更加可靠,"东风"系列导弹、"红旗"系列防空导弹、"长剑"巡航导弹……一个个叱咤风云的大国重器,无不凝结着高伯龙和他团队的心血。 可与这些辉煌的成就相比,高伯龙更令人敬佩的,是他身上那股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无论是功成名就还是默默无闻,高伯龙始终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始终坚守在科研一线。 即便到了高龄,他依然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经常通宵达旦地工作。那件陪伴了他几十年的白色背心,成为了他淡泊名利、执着科研的象征。 在高伯龙心中,祖国和人民高于一切,为了国防事业,他可以抛家舍业,夙兴夜寐,为了攻关目标,他可以废寝忘食,镇日不休,在他人生的字典里,从来就没有"放弃"二字。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牵挂着团队的试验进展,这种凝聚在骨子里的家国情怀,早已融入他的生命,化作一种信念,一种力量。,也许,未曾谋面的人们不了解高伯龙院士艰辛的科研历程。 但每当夜幕降临,当我们看到那一颗颗划破苍穹的"利剑",当我们骄傲地仰望浩瀚星空的时候,请别忘了,是高伯龙院士这样的幕后英雄,用他们的执着追求、无悔付出,筑起了共和国的钢铁长城,擦亮了民族自强的明珠。 高伯龙院士的故事告诉我们,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他用自己朴实的一生,给我们树立了科技报国、无私奉献的光辉典范。 虽然这位"背心院士"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科学精神永存,他的爱国情怀永驻,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在新征程上接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让我们铭记高伯龙院士的名字,继承和发扬他的精神,在科技强国的道路上执着前行,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勇攀高峰。 那个陪伴他半生的实验室已经成为过去,但新的实验室正在遍地开花,新的火种已经点燃,新的征程已经开启,只要我们薪火相传,中华科技事业就一定能实现更大的飞跃,在世界科技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信息来源:央视网 2019-12-21 《【中国梦实践者】“背心院士”高伯龙:一生为激光陀螺旋转》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