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自认为没有攻击性,却总是处不好关系,用的都是被动攻击的方式。 比如...
很多自认为没有攻击性,却总是处不好关系,用的都是被动攻击的方式。
比如一些人,在人际关系里很喜欢成为“例外”的那一个。
在集体或人际互动中,总是不遵守一些默认规则。比如每次都因为自己问题耽误整体进度,或是面对一些固定会议频繁修改时间,迟到等等,给别人或集体带来一些实打实的麻烦。
打破规则的一刻,理由都十分合理,态度言语上也十分诚恳,千道歉万抱歉。让人虽然内心不舒服,但碍于真诚态度不得不妥协。
只是下次依旧如常,依旧态度诚恳,也依旧不改。
这样的人,之所以让人不舒服,本质都是因为用的是一种隐秘的,被动攻击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内心对别人或集体,甚至权威的敌意,起到控制关系的目的。
而这种行为模式,追本溯源是一个孩子对被养育者控制的敌意。
如果小时候有一个喜欢评价,事事都要孩子服从的养育者。孩子为了避免评价,只能不断去表演听话,顺从来获得养育者的认可。
而在被控制,要求服从过程中的产生委屈感,屈辱感,只能通过一种行为推诿或不合作的方式来表达。比如,拖延,阳奉阴违,背地里搞破坏等等。
这些复杂的内在动力,处事模式,只会在成年后不断被带到当下,卷入人际关系中,试图为过去的自己一次又一次翻案。
这样的人,一开始都会不自觉竭力扮演一个友善,没有攻击性的角色。而随着别人的信任,关系的深入,很多隐形对抗就开始出现。
对方感受到的,是一次次被剥削,被侵犯利益,却有苦叫不出,总是理亏的憋屈。
而当对方不顺应他们的剧情,对诚恳的态度慢慢无动于衷,并拒绝支付他们想要成为例外的成本时,当无法通过这种方式控制别人,就是自恋暴怒,切断关系的时刻。
所以这样的人,看似很多关系,很懂开启一段关系,但所有的关系都只是浅尝辄止,经不起细看。
本质是内在住着一对剥削与被剥削者的关系配对,一生都沉浸在施受虐的剧情中,难以动弹。
人的一生,本就寻求驱力满足的一生。而攻击性,就是其中一种无比重要的驱力。
当一个人不允许攻击性用一种可以看见的方式表达,那么一定会通过其他无法觉察的方式试图让本能一次次得到隐秘的满足。
人,可以压抑人性,却永远无法控制本能。不能停留在情感体验中,去标记,命名自己的情绪,尊重作为情感动物的天性,成为真正理性的主人,就只会成为本能的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