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基于老师的关于KOL和KOC之争的讨论,想了一下觉得可能内容比较多、比较杂,就不

基于老师的关于KOL和KOC之争的讨论,想了一下觉得可能内容比较多、比较杂,就不跟帖回复了。自己单独开一贴来谈谈个人观点:

有人把品牌传播路径分为品牌-->平台-->KOL或品牌-->车主-->KOC,如果品牌的预算确定,那只能是KOL和KOC之间争食。

他们之间是天然对立的吗?那就必须祭出图1 了,如果连这个相互关系都理解不到,那可能不管是做KOC还是做KOL甚至品牌公关方都是有认识、知识欠缺的。

KOC们拿KOL从平台衍生进而有固化印象,觉得他们只会读稿,因此不屑一顾;不能否认各行各业都有类似的人在。但是一杆子打翻一船人的说法跟艹数码又有什么区别呢?不就是搞对立撕扯么?

不妨这么问,品牌只靠KOC就能达成宣传的目标吗?尤其是有些极端宗教粉那种,只会给品牌招黑吧,这或许不是KOC、KOL本身的问题了啊,而是职业操守的问题。同时品牌只靠KOL就能达成宣传目标吗?这在当下KOC的崛起就已经有答案了。

所以,我们回到问题的原点,品牌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传播效果、为什么现在很多效果逐渐失效了?难道就全是KOL的问题么?而同时这也只是问题的一个位面,另一个位面呢,用户到底要什么、为什么车评人几乎成了骂人的词儿?站在品牌与用户之间的这样一个区间,做好品牌向用户的合理信息的有效传播,这或许才是根本吧。

更为关键的是,可有哪个品牌、车型是完美的,即便是基于某个确定的价位的情况下就是完美的了?中国义务教育已经比较发达了,基本上每个用户都有足够的认知能力去判断、选择,只不过毕竟在信息大爆炸的当下,几乎没有人能够获得完整、全面、更贴近日常生活工作场景和需求的信息,而品牌也无法直接将所有有效信息向所有潜在用户传播,这或许才是车评人(包括KOC、KOL)重要任务之一吧。

如果说KOL是因为接了投放,纯粹只是肉喇叭而已,那KOC们可是买了车的、相对而言有自由发言的权利,那KOC们是否用好自己的车子将信息完整的传播了呢?

————这里是分割线————

现在的问题在哪里?表面上看是KOC和KOL之争,根本上在于是否有深入准确及时的调研、跟进用户诉求的问题,更是消费主义在当下中国的影响深度和广度的问题。

1、消费主义,我们贴一个网络上的定义图2,具体就没办法展开来讲了,但这个问题你懂的

2、品牌基于自己的调研与用户实际诉求之间如何平衡?即便按当下部分新势力一年就能打造一款车的速度,实际调研时的信息与发布上市时用户的诉求之间也是有巨大的时间差的,更不要说技术本身日新月异、迭代升级如此频繁的情况。所以作为品牌与用户之间的信息传播者到底该如何进行轻重取舍。

3、占领用户心智,虽然这是心理学方面的课题,但更主要的还是社会学方面的应用。但是从广义上来讲,用户心智被占领之后买单了,谁能保证没有用户事后不骂娘呢?总不能说钱我挣了,谁管他洪水滔天吧?

说的有偏颇的地方还请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