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乔冠华归葬故乡盐城遭到拒绝,妻子章含之无奈之下找到一个人帮忙,此人在当时的环境下,不仅没有丝毫顾忌,反而还主动说道:放我这吧,我可以替他当守墓人! 乔冠华出生于1913年江苏盐城的一个地主家庭,这个身份本可能让他走上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然而,父亲的开明和早年的家庭教育,为他奠定了思想的自由与追求知识的基础。天资聪颖的乔冠华自小表现出惊人的学习能力,他16岁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成为那个时代最年轻的大学生之一。 大学毕业后,乔冠华没有选择留在国内,而是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继续深造。这段留学经历,是他与国际思想接轨的重要阶段。在日本,他不仅进一步夯实了哲学的学术根基,还接触到了更加广泛的国际思潮。 随着日本军国主义的崛起,他的留学之路被迫中断。1935年,乔冠华转赴德国,在图宾根大学攻读哲学博士学位,这也是他人生中的另一个高峰。德国的学术氛围严谨而深邃,马克思主义思想在这里更是深深影响了他,最终促使他回到中国,投身到抗日战争和革命的洪流中。 在返回祖国的过程中,乔冠华逐渐意识到,知识分子的使命不仅仅在于学术研究,更在于对国家命运的参与。他放弃了德国优渥的生活条件,选择回国为民族解放而奋斗。 他的文章用词犀利、观点鲜明,很快引起了毛泽东的关注。毛主席评价他的文章“足抵两个坦克师”,这种高度评价不仅是对乔冠华文字力量的认可,更是他未来在外交领域崛起的重要基石。 乔冠华与周恩来第一次见面,便为他日后的外交生涯奠定了深厚的信任基础。周恩来不仅是乔冠华事业上的引路人,也是他生活中的挚友。 正是由于周恩来的提携,乔冠华在新中国成立后得以迅速进入外交系统,并参与了众多重要的国际事务。尤其是在1954年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万隆会议上,乔冠华陪同周恩来出席,以其敏锐的外交才华和睿智的应对,迅速崭露头角,成为中国外交界的重要人物。 但乔冠华真正成为国际舞台上引人注目的时刻,出现在1971年。当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乔冠华作为中国代表团的领队,首次登上联合国的舞台。 这个场景,注定成为历史上无法忘怀的瞬间。与他同样辉煌的是他的那一声豪放大笑,这不仅是个人情感的自然流露,更是中国重新回到世界舞台中央的标志。 乔冠华的外交生涯并非一帆风顺。在随后的几年中,随着国内政治环境的变化,他的命运开始急转直下。1976年,特殊时期结束后,乔冠华因与“四人帮”有过接触而被迫接受调查,并被撤职。 尽管他一再表示自己与“四人帮”毫无关联,但长时间的调查和政治压力,使他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备受折磨。1977年,他被查出患有心脏病和肺癌,疾病加剧了他的困境。 1982年,乔冠华终于等来了中央的平反决议,确认他在政治风波中是身不由己,并希望他能继续为国家贡献力量。然而,这份迟来的公正对乔冠华来说已显得过于迟缓。1983年9月22日,乔冠华在北京医院辞世,终年70岁。 乔冠华的去世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如何安葬这位曾经在国际舞台上代表中国发声的伟大外交官。按照乔冠华的遗愿,他希望能够葬在家乡江苏盐城。 因历史问题,当地政府不愿为这位曾经的外交官提供安葬之地,这让章含之倍感无奈和伤心。多次请求无果后,章含之只得将丈夫的骨灰暂时存放在家中。 一年多后,章含之决定将乔冠华的骨灰安葬在苏州。苏州,这座历史悠久、风景秀丽的城市,曾是乔冠华生前心仪的地方。他与苏州的缘分深厚,早在抗战期间,他就与苏州的医生李颢结下了生死情谊。 而苏州政府在得知情况后,毫不犹豫地表示愿意接纳乔冠华的骨灰。最终,乔冠华安葬在了苏州太湖之滨,得以在美丽的自然环境中长眠。 参考资料:《乔冠华魂归异乡之谜》——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