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我们的国企改革,总是捡起已经被别人嚼烂的东西,或者已经被别人喊了几十年的东西。末

我们的国企改革,总是捡起已经被别人嚼烂的东西,或者已经被别人喊了几十年的东西。末等调整等于末位淘汰,不胜任退出等于末位出局,说法不同而已。我担心的是这样的制度在执行过程中会不会变形。比如,末位调整会不会变形成老实人和有能力人的裁剪刀,真正该调整的人出不去,不该调整的人却出局了!在国有企业干了几十年,经验告诉我,不是没有这种可能。关键是量化的绩效考核,考核指标如何设计、如何量化、如何到每一个工作岗位、如何让人心服口服。否则,很难推行到底。末位淘汰不是搞了几十年了吗?最后也是不了了之! 国企改革,这四个字的分量,懂的人自然懂。这些年,为了让国企这艘巨轮航行得更稳、更快,改革的浪潮一波接着一波,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可谓是费尽心思。这不,最近又有一种声音冒出来了:说咱们的国企改革,总是捡别人嚼过的馍馍,炒冷饭,缺乏新意。 这话乍一听,好像有点刺耳,但仔细想想,似乎也有那么几分道理。就拿最近热议的“末位调整”来说吧,有人就说了,这不就是换汤不换药的“末位淘汰”吗?以前搞过,最后还不是不了了之? “末位淘汰”这套机制,在很多企业,尤其是竞争激烈的民营企业,早就不是什么新鲜玩意了。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本是市场经济的法则。但国企的情况却有所不同,它肩负着更多的社会责任,员工的稳定性也相对较高,简单地套用“末位淘汰”的逻辑,难免会引发一些争议。 如何界定“末位”?考核指标是什么?谁来制定?这些问题都需要慎重考虑。如果考核指标过于单一,或者缺乏科学性,就很容易导致“一刀切”,最终损害的还是企业的长远利益。 对于那些被调整到“末位”的员工,该如何安置?是直接辞退,还是内部转岗?如果处理不当,就容易引发劳动纠纷,甚至影响企业的声誉。 我们也不能因为这些问题就因噎废食,全盘否定“末位调整”的意义。毕竟,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与其纠结于“末位调整”是不是“新瓶装旧酒”,不如把精力放在如何完善制度设计,使其更加科学合理,更加符合国企的实际情况。可以探索建立更加多元化的考核指标体系,将员工的贡献、能力、态度等多方面因素纳入其中,避免简单地以业绩论英雄。 还可以建立健全员工职业发展通道,为那些暂时处于“末位”的员工提供培训和转岗的机会,帮助他们提升自身能力,重新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国企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以务实的态度,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推进。与其沉迷于概念之争,不如多一些实实在在的行动,让改革的成果惠及更多企业和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