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人总是会在社会化的过程里变得成熟、体面,也更加适应这个社会。同样的,也...

人总是会在社会化的过程里变得成熟、体面,也更加适应这个社会。同样的,也会在这个过程里和自己的本真部分拉开距离。这也是为什么有人会存在那种活得很成功,却活得很没意思的精神状态,因为ta 们的大部分乐趣都建立在社会化自我在相应的游戏规则里活得成功的体验。 我最近不止一次的发出过这样一句感叹:“只有当你愿意带着你自己的小孩一起玩的时候,你的生活才是有意思的。”相应的,ta 缺席的次数越多,缺席的时间越久,生命的活力和乐趣也就越低。 比如当你内在的小孩不想讲话的时候,而你大人的部分却因为害怕冷场而一直找话说,那么一场社交活动下来,你就会觉得很消耗。比如你内心的小孩想做某件事,但是你大人的部分将它视作无意义、无价值的时候,那么时间久了,这个小孩就会让你感觉到活着本身就很没意思。 我不想把这件事泛化到整个东亚文化特有的一种心理处境,因为全世界都会存在这种过度社会化导致的心理危机,Kohut 曾经说西方人的自体脆弱是从禁忌时代的移情神经症到了后嬉皮时代的自恋疾患,曾经是过度压抑导致的张力变形,现在是过度释放后导致的张力消散,就和我以前用电池做得那个过冲和过放的比喻一样。 在我们的文化语境下如果有什么是相对特别的,那就是通过扮演一种抑制自恋发展的理想型的超我来获得外界的认可,比如不要那么自我,不要那么自私,以大局为重(如果大局在一个家庭里是其他人的利益),大的让着小的,让大人和权威欣赏等等,很少有人教导我们如何学会自我欣赏和自我取悦,很少有人主张以自己的感受为主的健康体验。 换言之,我们缺少一种以心理健康,自我体验为主的好孩子的标准,而我们所设定的那种好孩子,是自恋发展不足的好孩子,是一个大人疯长成最完美的社会螺丝后,内心的小孩已然保留着一种以幼稚捍卫曾经没有过的任性权力的好孩子,我们这些年的网络用语变化也映射着这种分裂,一方面保持着疏远式的软萌无害,一方面又会在发生较量时毫不退让。 所以如果说中国式的社会疏离有什么特征的话,那我认为每个人都在拼命代偿过去被剥夺的那些个人体验,都在一旦离开了那个充满禁忌和期待的家庭结构后,迅速建立了一个与曾经也与身边人划开界限的自我边界,这里面包含着强烈的自我维护意识和止损意识,哪怕代价是孤独,也要让自己成长成一个自给自足的超级个体,并不是为了向谁证明,恰恰是为了不想再对谁去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