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九点半,一位研二学生微信上问我在不在,有一些疑问,写了五六条。我看到后,回复了一百多字,然后怕他没理解,就打了个电话过去,又交流了十几分钟! 我叫林老师,在这所大学里任教也有些年头了。当我看到那学生发来的一连串疑问时,心里就 “咯噔” 一下。这孩子平时挺踏实的,突然这么着急地问问题,估计是遇到难题了。我快速地回复了他,想着文字可能说不清楚,还是直接打电话吧。 电话接通后,我能感觉到他那边的焦虑。“老师,我真的快愁死了。这个实验的数据怎么都不对,我按照之前的方法做了好几遍,可结果就是和预期的相差甚远。而且论文的框架我也总觉得不合理,不知道该怎么调整。” 他一股脑儿地说着,声音里透着疲惫和迷茫。 我耐心地听他说完,然后开始一点点给他分析。“你先别着急,我们来看看实验。你说数据不对,你仔细检查过实验步骤吗?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影响结果。” 我引导着他思考。 “我都检查过了,老师,我真的不知道问题出在哪。” 他的声音有些沮丧。 “那论文框架呢,你给我说说你目前的思路。” 我接着问。 他大致说了一下自己的想法,我听出了其中的一些问题。“你这个框架有点散,主题不够突出。你要围绕一个核心观点来组织内容,这样才能让论文更有逻辑性。” 我给他提出建议。 和他交流完后,我挂了电话,心里却还是有些不放心。这孩子对学术挺认真的,我不想他因为这些问题陷入困境。于是我决定第二天去实验室找他,当面看看他的实验情况。 第二天一大早,我就来到了实验室。那学生看到我,眼睛里闪过一丝惊喜和感动。“老师,您怎么来了?” “我来看看你的实验,咱们一起找找问题。” 我说着,便开始和他一起摆弄那些实验器材。 经过一番仔细检查,终于发现了一个小细节被他忽略了。“你看,这个仪器的设置有点问题,这可能就是导致数据偏差的原因。” 我指着仪器对他说。 他恍然大悟,“哎呀,我怎么就没注意到呢。老师,您真厉害!” 解决了实验问题,我们又开始讨论论文框架。我坐在他旁边,看着他在电脑上修改,一边给他提意见,一边鼓励他。“你看,这样调整一下,是不是感觉好多了?你要对自己有信心,你的思路其实很不错,就是需要再梳理梳理。” 在我的帮助下,他逐渐找到了方向,脸上也露出了笑容。“老师,太感谢您了!要不是您,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别客气,这都是我应该做的。你以后有什么问题随时来找我,不要自己一个人闷头想。” 我拍了拍他的肩膀说。 看着他重新投入到学习中,我心里也踏实了许多。回到办公室,我坐在椅子上,回想起自己当学生的时候,也遇到过很多困难,当时也是多亏了老师的帮助才走过来。现在能帮到这些学生,我觉得特别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