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68岁老人身亡,儿子通知亲朋好友奔丧,却唯独漏掉了姑妈!就在老人运到火葬场时,姑妈赶到现场,大骂侄子不尊重长辈,岂料,侄子也在气头上,直接将姑妈打成粉碎性骨折!姑妈气怒交加,将侄子告上法庭! 前段时间,有两件事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一个是因为侄子没通知姑妈参加哥哥的葬礼,结果在火葬场大打出手,姑妈肋骨被打断,怒告侄子;另一个则更离谱,亲兄弟因为父母去世后,哥哥没通知弟弟参加葬礼,结果弟弟一怒之下,把哥哥告上了法庭,要求赔偿精神损失费!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咱们接着往下聊~ 这两件事,乍一听都觉得离谱,但仔细琢磨一下,还真让人五味杂陈。这背后,牵扯到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家庭纠纷,更是一个关乎“祭奠权”的社会议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丧葬从来都不是一件小事。“死者为大”,“逝者已矣,生者如斯”,这些耳熟能详的句子,无一不体现着人们对死亡的敬畏,以及对逝者的缅怀。而参加葬礼,则是表达哀思、送别亲人的重要仪式,也是维系亲情、血缘关系的重要纽带。 在上海发生的这起案例中,一位68岁的老人自杀身亡,他的儿子在通知亲朋好友前来奔丧时,却唯独遗漏了自己的姑妈。这在注重传统礼仪的中国,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疏忽。姑妈得知消息后,悲痛万分,立刻赶往火葬场,想见哥哥最后一面。然而,在见到侄子后,她心中的悲痛瞬间转化为愤怒,两人随即爆发了激烈的争吵。 “你什么意思?你哥去世这么大的事,你竟然不通知我?”姑妈怒不可遏。 侄子则辩解说,因为父亲突然去世,自己一时慌乱,才忘记通知姑妈。但这样的解释显然无法平息姑妈的怒火。在她看来,侄子的行为是对自己的不尊重,更是对逝去哥哥的漠视。 争吵最终演变成了肢体冲突,侄子盛怒之下,竟然将姑妈的肋骨打断!这起原本应该充满悲伤的葬礼,最终以一场闹剧收场。而姑妈在悲痛和愤怒交加之下,选择了拿起法律武器,将侄子告上了法庭。 另一个案例则发生在上海和澳大利亚两地,一对亲兄弟因为父母去世后,哥哥未及时通知弟弟参加葬礼,而对簿公堂。哥哥辩解说,父母长期与自己生活在国外,弟弟多年来不闻不问,没有尽到赡养老人的义务,因此没有通知他参加葬礼。而弟弟则认为,无论如何,自己都有参加父母葬礼、送他们最后一程的权利。 这两起案例都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有人支持受害者维护自己的权利,有人则认为他们小题大做,不懂得顾及亲情。那么,从法律的角度来看,“祭奠权”究竟该如何界定?它是否受到法律保护呢? “祭奠权”并不是一个新词,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它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但“祭奠权”在我国法律中,并没有明确的定义。 “‘祭奠权’虽然没有被明确列入法律条文,但它实际上是公民基于亲属关系而产生的一种人格利益。”一位长期关注“祭奠权”问题的法律专家表示,“根据《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公民享有基于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产生的其他人格权益,祭奠权作为其中的一种,也应当受到保护。” 这位专家进一步解释说,在实践中,认定“祭奠权”是否受到侵犯,主要考量以下几个因素:第一,当事人之间是否存在近亲属关系;第二,侵权行为是否造成了受害人无法或难以行使祭奠权利;第三,侵权行为是否具有正当的理由。 “像案例一中,侄子不通知姑妈参加哥哥的葬礼,明显侵犯了姑妈的祭奠权。尽管侄子事后解释说是因为一时疏忽,但这种理由显然不足以构成阻却违法事由。”专家分析道,“而在案例二中,情况则比较复杂,需要综合考量兄弟二人的具体情况以及父母生前的意愿等因素,才能最终判定哥哥是否构成侵权。” 专家最后强调,“祭奠权”的核心在于对逝者的尊重和对生者情感的关怀。在处理此类纠纷时,应该尽量协商解决,以化解矛盾,维护亲情为主。 奔丧,这件看似简单的事情,背后却蕴藏着深刻的社会和文化内涵。在现代社会,尊重“祭奠权”,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公民权利的保障,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 原文刊载于长沙政法 2024-07-09关于“太奇葩!父亲自杀身亡,儿子未向姑妈报丧,殡仪馆又打断姑妈肋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