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玉波(1955年生人)此前长期在北理与北航学习与工作(1975~2010),并随后调教育部(2010~2016),退休后长期担任中国高教学会会长与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杜玉波被查#从时间上来说,此人在教育部期间对应的刚好是从211/985转换到双一流的周期,一分时间都不错那种对应,从他退休后的职位,也可以看出来他在双一流的话题上话语权极重。
或许双一流周期,依然不按照学校的学科实力,而是延续92时期的照顾逻辑,出现了一大批行业性名校进不了211,也进不了双一流 ,而一堆无论整体实力 ,还是学科实力都不怎么样的学校,进了又进,这个规则,可以斟酌一下。
首轮双一流一大堆“自定双一流学科”,第二轮又出现一大堆黄牌双一流,反而那些经常能拿到全国三大奖的理工农医类高校,那些在财经司法师范教育上有突出成就的高校,大量的不被允许参与双一流建设,学校得不到办学经费,日渐没落。。
让一堆没有实力的学校硬去发展,当然是可以的
但是如果对应着让一堆有实力学校给这批没有实力的学校让路,将本该给这批有实力的学校的经费与资源转拨给没实力的高校
这当然是不太好的。
无论是211,还是双一流,都是为了打造一批在世界上有较大学术影响力的名校
从办学的角度,延续性,是很重要的。
98年第二批次211开始出现了实力不足的学校入选的现象,后面又出现了实力不足的学校入选985的现象。
到2011年第五批之后,211工程关门,转而筹划双一流建设工程,2017年首轮双一流建设计划公布。
本来211工程也没有多少年,对高校的影响没有那么大,主要影响物质条件大,而影响师资结构小,双一流周期2017年就开始,是有机会改正一下211周期的失误的。
结果首轮双一流,顺位第一大原则竟然不是将追求招生规模为首要目标,转为以学术水平为首要原则,没有像过去几十年的历次重点大学建设计划那样,有针对性的建设对象的显著调整,反而对前代计划全部兜底
看似是坚持了“延续性”原则,但是因为第二批211开始就出现了明显的弱校进强校不进的错误,重视规模与地区需求,而不是重视学术水平与科研能力的错误
延续本来应该是延续对的,而改变错的,结果你去延续错的,当然是不科学的,结果就是一直到第二轮双一流,依然有一大批原211高校不具备学科双一流的水平,学科水平远不如仍旧没有入选双一流建设计划的一些四非高校。。
有些事情,总要公开来说一下,不然真就以为,某些人就没有做错事了。。。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