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严重,垃圾围城成为严峻的现实!垃圾的大量生产,造成城市空气水源的污染,也影响到臭氧层的安全。发达国家最早认识到了垃圾可以变废为宝,各国的垃圾分类都有自己的一套规矩。 德国的垃圾分类超级严格,每种垃圾都有自己的回收日程。比如说,可回收垃圾可能每周或每两周才收一次,生物垃圾也是有固定回收时间的。德国还搞了个“绿色点”系统,就是你如果回收可回收垃圾,还能得到一些小奖励。如果自己的垃圾不好好分,就得准备被罚款了。 日本每种垃圾都有自己固定的回收日期,一般是每周或每两周收一次。虽然回收时间不一样,但是都有固定的安排。日本民众早就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大人小孩都牢记在心。 加拿大也推出了回收奖励计划,通过回收可回收物能拿到点小奖励或者降低垃圾处理费用。这些办法有效地降低了垃圾分类的重复率,大概能减少30%左右呢。 我国早在8年前就对垃圾分类工作提出了要求,到2020年,我国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生活垃圾实行高效分类,要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不低于35%。现在,全国已经有快50个城市在搞“强制分类”了。 但可笑的是,国人好像对垃圾分类这事儿没那么在乎。大家都忙着挣钱,没几个人记得这项曾经风风火火的“大行动”了。在许多小城市或者农村,垃圾分类设施不够完善,也没什么人指导,所以大家都不会分类,也懒得分类。摆在眼前的分类箱只是给人看的,后来是一股脑装在一起运走处理! 一些人辛辛苦苦学会分类,扔的整整齐齐,眼睁睁看着垃圾车将所有垃圾一起送到了垃圾场。这样,人渐渐的就没什么动力去分类了。尤其对小学生影响最大,他们学到的知识让现实打败了!这样让我们的后代相信什么东西? 垃圾处理这个行业啊,要是哪一环出了问题,就会影响整个垃圾分类工作的效果。 我们生活的城市,虽然垃圾箱上印着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字,但是基本上是个摆设。另外在一些地方,监管部门对垃圾分类工作的监管力度也不够,导致一些单位和个人对这事不太认真,先不说奖励制度了,就连惩罚制度都没健全,这就更影响了垃圾分类工作的效果。 垃圾分类不仅有益于环保,还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时间长了还能提升我们每个人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促进城市管理现代化和智能化,不可以不贯彻。但现实是这样的打脸,让人发笑,劳民伤财、形式主义。 如果暂时没有条件对分类垃圾进行回收利用,最起码应该将有害的物品,比如电池等东西分类出来,不要将这些有害垃圾与其他垃圾一起填埋或焚烧,给环境带来不可弥补的危害!#处理垃圾要及时# #分享环保新知识# #环保之路如何走# #探讨环保与生活# #环保实践分享# #环保之路怎么走# #探讨环保话题# #垃圾分类收运# #环保问题探讨# #环保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