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著名大书法家薛绍彭十二幅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
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北宋时期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
宋朝历史从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开始,一直到1279年赵昺跳海殉国为止。共计将近320年。
宋于1126年-1127年发生靖康之难,徽、钦二帝皆被金人掳去,宋室被迫南迁临安(今浙江杭州),与入侵的金国以淮水、大散关为界,史称南宋,此前建都汴梁时期的宋称作北宋。1276年,都城临安陷落,南宋亡于蒙古可汗忽必烈建立的元帝国的征服。
北宋统一以后,宋太祖对书法并未给以重视,更没有像唐代那样采取各种措施。因此,一些士大夫也就漠然对待。欧阳修曾这样感慨:"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 尽管如此,宋代书法在延续前人的基础上,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一是突破唐人重法的束缚,而以自己为主,以意代法。努力追求能表现自我的意志情趣,形成"尚意"书风。苏轼的"我书意造本无法",黄庭坚的"凡书画当观韵",强调"韵胜",皆是此意。其二是有意将书法同其他文学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宋代书法大家同时又是文学家、画家。苏轼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不仅认为书画和诗一样,是表现自我的手段,而且强调文学修养对提高书法艺术的作用。
北宋草书在前代草书发展的基础上,并没有简单的对唐代草书进行全面继承,也没有盲目地对魏晋草书盲目崇尚。北宋书家通过自己的努力,用草书这一书体展示出代表宋代书法的鲜明特征,草书也成为了这些书家书写性情的最好载体。北宋草书家大致分为两派,一派是偏重于对草书传统的继承,另一派是创新型书家。
法帖是指汇刻名家书法墨迹在石、木版上并拓印成可供人们学习的墨本。此前,南唐已有《升元帖》、《澄心堂帖》等法帖。宋代最早的法帖是《淳化阁帖》。此后刻帖的风气渐盛,又有了潘师旦摹刻的《绛帖》、细白和尚摹刻的《潭帖》,由蔡京负责摹刻的《大观帖》等。《宝晋斋法帖》等宋代法帖。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北宋大书法家薛绍彭书法作品。
薛绍彭,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11世纪,字道祖,号翠微居士,河中万泉(今山西万荣)人。曾官秘阁修撰,知梓潼路漕。与米芾友善,能诗,好鉴古,擅行草书。其书风含蓄秀雅,有晋人高格,是“宋四家”之外的重要书家。薛绍彭同时也是著名的收藏家和鉴定家。传说薛绍彭曾翻刻“定武兰亭”一种,并将原石上的“湍”、“流”、“带”、“右”、“天”五字凿损,以区别于翻刻帖石。与米芾齐名,人称“米薛”。
北宋大书法家薛绍彭主要书法作品有:《昨日帖》《晴和帖》《危涂帖》《云顶山诗、上清帖等杂书卷》《元章召饭帖》《致伯充太尉札》《上清连年帖》《裹鮓帖跋》《杂书卷》《草书手札》《停云馆帖薛道祖书兰亭序》《临王羲之兰亭序》等。
北宋书法家薛绍彭《昨日帖》赏析
北宋书法家薛绍彭《昨日帖》又名《得米老书帖》,纸本,行草书。纵 26.9厘米,横29. 5厘 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曾刻入《三希堂法帖》。此信札草书极守法规,运笔藏锋,锋正而不显露;结体平正,虽流动而不浮急,字距疏松,格局清朗,与五代杨凝式的《韭花帖》格局相似。章法近古,字字断开,不作连绵之势,如王羲之《十七帖》,似孙过庭《书谱》。从此可窥见到薛昭彭师法晋唐。所以可以这样说,薛氏的书法渊源,不妨可追溯到王羲之的书迹,如《十六帖》。元危素《薛临<兰亭序>》跋:“宋之名书者有蔡君谟、米南宫、苏长公、黄太史、吴练塘最着,然超越唐人,独得二王笔意者,莫绍彭若也。”
释文:昨日得米老书,云欲来早率吾人过天宁素饭。饭罢阅古书,然后同访彦昭,想亦尝奉闻左右也。侵晨求见,庶可偕行,幸照察。绍彭再拜。
北宋大书法家薛绍彭《晴和帖》赏析
北宋书法家薛绍彭《晴和帖》(又称《大年帖》) 纸本,草书,纵25.1厘米横34.8 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绍彭启:多日廷中不得少款为慊。晴和,想起居佳安。二画久假,上还,希检收。许借承晏、张遇墨,希示一观,千万,千万!承晏若得真完,虽《异热帖》亦可易。更俟续布,不具。绍彭再拜,大年太尉执事。廿八日。
《晴和帖》是致“大年太守”的一封信札,为行草书,又称《大年帖》。这是一封与藏友谈论藏品观摩与交流事宜的书信。信中首先提到归还两幅久借的绘画,然后表示希望借观对方所藏制墨名家李承晏、张遇所制名墨。并云李承晏墨如是完整的真品,愿以自藏王羲之《异热帖》与之交换。
此帖用笔圆润、含蓄、精到,结法内敛、锋藏不露,书风温雅秀润,酷近于王羲之的《初月帖》,从容不迫,深得“二王”遗韵,是薛绍彭传世书作精品。
信的上款“大年太尉”,据考证应是北宋宗室、名画家赵令穰。上钤“贞元”、“绍兴”半印。《寓意编》、《铁网珊瑚》、《式古堂书画汇考》、《平生壮观》等书著录。
北宋大书法家薛绍彭《危涂帖》赏析
北宋书法家薛绍彭《危涂帖》行草书,纸本,横31.8厘米纵60.1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绍彭顿首。不审乍履危涂。尊履何似。绍彭将母至此。行已一季。穷山僻陋。日苦阴雨。异俗愁抱。想其同之。然锦城繁华。当有可乐。又恐非使者事尔。职事区区粗遣。但 版曹新完法度颇劳应报。有以见教。乃所望也。绍彭顿首。
此帖藏巧于拙,笔势圆逸,锋藏不露,字态清俊遒丽,绝无倾险浮急之态、虽笔墨丰润而骨气所存,无枯槎寒柯之病、望之端秀而无姿媚俗态,章法行气则萧散虚和,风流渊穆、溯源魏晋、追随右军而近智永。世将薛、米并称,实风格一静一动,各擅胜场、论风云变幻、薛不及米、论循之古法、则米不如薛。
米芾善鉴,薛绍彭也是个中老手。读老米诗:“老来书兴未能忘,颇得薛老同徜佯,天下有识谁鉴定,龙宫无术疗膏育。”可称明了。
北宋大书法家薛绍彭《云顶山诗、上清帖等杂书卷》赏析
北宋书法家薛绍彭《云顶山诗、上清帖等杂书卷》行草书,纸本,纵26.1厘米横303.5 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卷由四帖所组成,含《云顶山诗》、《上清帖》等,其中有诗作有信札,内容都涉及到四川的风物,是薛绍彭在四川作官时与友人倡和之作。
云顶山的云顶寺在四川广汉,此作书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可知薛绍彭此时已入川为绵州梓潼路漕。
上清宫位在四川青城山上,始建于晋代,是著名的道教胜地。
左绵山在四川绵阳(今绵阳)北方。诗中“岳王楼”在绵州(今四川绵州东)西北,旧名“岳王台”,唐显庆中,太宗子越王贞为刺史时所建。
薛稷(649-713)书“慧普寺”三字,方径三尺,笔画雄劲,在通泉寿圣寺聚古堂。且薛稷曾画鹤于通泉县署的屋壁后,故「通泉」应该是指唐代书家薛稷。“官奴”为王羲之《官奴帖》,米芾以王羲之《十七帖》等与刘泾易得《官奴帖》。另有一本双钩麻纸本,在王仲修手上,事见米芾《宝章待访录》。
刘泾,字巨济,一字济震,号前溪,简州安阳(今四川简州)人,神宗熙宁六年(1073)举进士,王安石荐其才。卒年五十八。泾为文务为奇怪语,好进取,多为人排斥。
释文:云顶山诗。山压众峰首,寺占紫云顶。西游金泉来,登山缓归轸。昨暮下三学,出谷已延颈。山名高剑外,回首陋前岭。跻攀困难到。赖此昼亦永。巍巍石城出。步步松径引。青霄屋万楹。下俯二川境。玉垒连金雁。西轩列阡。轸。畛。青城与岷峨。天际暮云隐。少城白烟里。水墨淡微影。江流一练带。不复辨渔艇。东惭梓潼隘。
右憙锦川迥。盘脱陁石不转。枯桒弄芒颖。四更月未出。蕙帐天风紧。客行弊帤垢。到此凡虑屏。暂时方外游。聊惬素心静。明朝武江路。拘窘逐炎景。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四日。翠微居士题。上清连年。实享清适。绝尘物外。皆自制亭名也。录示诗句。未见佳处。想难逃老鉴也。旧稿不存。尚可记忆。雨不湿行径。云犹依故山。看云醒醉眼。乘月棹回舟。水上三更月。烟中一叶舟。
寒临重阁迥。影带乱山流。暮烟秦树暗。落日渭川明。平林暎日疎。野草经寒短。霜干叶飘零。石出水清浅。官冷系怀非吏事。地偏相访定闲人。一马春风过微雨。竹闲归路静无尘。鸥鹭惊飞起。秋风菱荇花。一径入中渚。坐来唯鸟啼。水云生四面。常恐世人迷。绿径无行迹。苍苔露未晞。曾梦春塘题碧草。偶来雾夕看红蕖。无人云闭户。深夜月为灯。晓露凝芜径。斜阳满画桥。不眠听竹雨。
高卧枕风湍。桥横云壑连朝度。雨暗灯窗半夜棋。微波拂凉吹。淡烟生远树。天寒湘水秋。雨暗苍梧暮。乘月多忘归。往往带霜露。自然鸥鸟亲。自与渔樵遇。去意已轻千里陌。深柸难醉九回肠。灞陵叶落秋风里。忍对霜天数雁行。已上虽粗记。然全章皆忘矣。语固未佳。要之亦平生经心一事。老友必怜其散落。便风早以为寄也。绍彭再拜。更有第三编。亦不见。来信不言及。必不在彼。
不知失去何处。如何如何。左绵山中多青松。风俗贱之。止供樵爨之用。郡斋。不。僧剎。不见一本。余过而太息。辄讽通守晋伯移植佳处。使人知为可贵。东川距绵百里余。入境遂不复有。晋伯因以为惠。沿流而来。至此皆活。作诗述谢。并代简师道史君。绍彭上。越王楼下种成行。濯濯分来一苇航。偃盖可须千岁榦。封条已傲九秋霜。含风便有笙竽韵。带雨偏垂玉露光。免作爨烟茅屋。下。底。
华轩自在拂云长。通泉字法出官奴。日日临池恨不如。双鲤可无轻素练。数行唯作硬黄书。乡关何处三秦路。马足经年万里余。多谢玉华宫畔客。新诗未觉故情疎。和巨济韵。临池通泉。为如字韵牵。非寔事也。不笑不笑。
米芾对《兰亭序》甚有研究,潜心研习,揣摩至深,薛绍彭更是一位兰亭专家。不但收藏有唐摹硬黄本《兰亭序》,且将之摹刻上石,其精微之处,不让定武。故元明人逢《兰亭》拓本,倘辨明有薛氏鉴印,往往视为珍本。此外,他还翻刻《定武兰亭》并以原石易置,也是兰亭史上的一大公案。
总之,我们几乎很难区别米芾与薛绍彭之间的差异,他们在任何方面都表现出相同的趣味与追求,那么他们在书法创作方面也应该有着相近的审美。既然米芾是右军以后一人而已,那薛绍彭也应是大王嫡派子孙——“宋人惟道祖可入山阴两庑”,这是明王世贞的评语,似也是后世一般人的评价。不过,尽管米薛如兄弟,也还是会有差异:米芾名列四家,为一代风流,薛绍彭却逐渐退避,这就是一种差异。
差异的症结何在?我以为关键是个人风格。从薛绍彭的尺牍与行书诗来看,对于古典的把握,对晋韵的体察与透视,应该说其深度不亚于米芾。但米芾是以气使笔,有一个主体驾驭的问题;薛绍彭却沉溺于技巧的精美,既无“快剑斫阵、强弩射千里”的气概,又无“臣书刷字”的技巧个性,因此具有一种柔媚的、绮丽的公子情调。论追随古典自不稍让,若论开辟新境却不得不逊避一头了。
北宋大书法家薛绍彭《元章召饭帖》赏析
北宋书法家薛绍彭《元章召饭帖》粉笺纸 草书 纵28.1厘米横38.4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元章召饭 吾人可同行否 偶得密云小龙团 当携往试之晋帖 不惜俱行草 欲得黄筌雀竹 甚不敢 不可使辞 绍彭又上。
米芾是一种豪门子弟的式样,仗剑纵马,冲突当衢,虽狂放啸傲,却不失豪门的气派。细加寻绎,仍是动静有据而无贫寒酸乞样。薛绍彭则是书斋雅吟的贵族王孙形象,漫步轻吟,诗赋礼乐,慈母照拂,贤妻护持,虽聪明伶俐,却是阴柔意盛,阳刚气衰。这豪门子弟与贵族裔孙的差别,正表现在于双方艺术观的不同:米芾是在倾诉,在呼叫;薛绍彭却满足于低眉轻捻,红袖添香……。
北宋大书法家薛绍彭《致伯充太尉札》赏析
北宋书法家薛绍彭《致伯充太尉札》行草书,纸本,纵23.6厘米横29.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绍彭再拜欲出得告慰甚。审起居佳安。壶甚佳。然未称也。芙蓉在从者出都后得之。未尝奉呈也。居采若是长帧即不愿看。横卷即略示之。幸甚。别有奇观无外。绍彭再拜。伯充太尉。方壶附还。
北宋大书法家薛绍彭《上清连年帖》赏析
北宋书法家薛绍彭《上清连年帖》此贴可以看出酵绍彭在创作心理和审美上的个中趣味。从笔跋力上欣赏,这件作品的线条是婉约的、柔和的,精力内敛而不外耀,使欣赏者在整个观赏过程中产生一种很安详、温润的感觉,犹如古人词,“软踏帘钩,细语诉愁回,一片落红看不得,飞去也又衔来,”是以委婉姿致胜出。
可是,《上清连年帖》在精神上又欠缺活力,他得益于王羲之书风的清雅之趣,又短于柔弱;深婉流美中有“小栏花韵午晴初”的巧妙,却还是少了活跃、跌宕的意趣。常言道散行蹈空。人是创作的主宰,是生机勃发的,而非寡情。反之观米芾书,总是有股激越之气贯串不息,观之令人起兴。
从结体上看,《上清连年帖》基本上字字形相近,无大小之变化,作品中有不少字是从《兰亭序》里移植过来的,显示了薛绍彭熟记王字在心,自如运用的本领,这种移植法在陆东之的《文赋》中也很明显,薛绍彭也运用了,并且不改其形,以相似为得意,使作品充满了王羲之行书韵味。《上清连年帖》的章法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对齐。一字3 / 10卫一字等距离而下,理应舒展延伸者被理性制约着,不能放手;理应绵密而不紧密呼应,不紧不慢,取正用方。通篇欣赏得到好看的印象,却少了一些必须有的奇态、奇形。
薛绍彭生活在宋代,尚意书风中,却不构成对他的促进。苏东坡的文雅之气里,有偏侧骏健、雄姿英发之美;黄庭坚长枪大戟,表现出纵横俊宕、势不可遏之势;而米芾八面出锋,刷字如挟海上之风涛,处处显凌云之气和天真烂漫之趣。薛绍彭处其间而不为主动,是他感受不到时代审美之变还是他有意地拒绝。《上清连年帖》全文近400字,分42行,以前面25行为5 / 10最精彩。
薛绍彭把笔沉稳中露轻盈,笔一画有晋人清趣,又增温润,甚至夹带着若干楷字在内,保持着创作的矜持和慎重。薛绍彭喜爱运用弯曲的线条,灵活的摇曳,以此增加端正中的活络。25行之后,行笔速度快了起来,曲折回转的线条增多。但是薛绍彭并不善于把握迅疾中的线条,迅疾中的虚浮浅薄就更多地流露出来,同样弧度的回转,形成了线条走向的雷同。
由此看来,薛绍彭更善于运用不疾不慢的线条,温和是作品的主调。把薛绍彭放在北宋书坛来认识,这个起着极大变化的历史场景,有米芾这样的创造性书家,也有薛绍彭这样潜心于继承的书家,共同形成的合力,推动着书法的进程。像薛绍彭,他给予后世的就是不可泯没的继承之功,继承多,变化小,就是这类书法创作的意义。
北宋大书法家薛绍彭《裹鮓帖跋》赏析
北宋书法家薛绍彭《裹鮓帖跋》,拓片,草书,上海市图书馆藏。薛绍彭自述“清秘于归,是则是效。”显然《裹鲊帖》为薛绍彭所收是在他到汴京以后。
这段书法端整严谨,较《题赞唐拓硬黄本兰亭》更近王羲之《黄庭经》与王献之《洛神赋》。薛绍彭这两件题赞皆不见早年学唐人楷书碑刻的痕迹,其书风的多变令人印象深刻。
释文:右军为书,暮年更妙。裹鲊既出,众帖咸少。盖其暮年,纵心所造。开元珍藏,洪文秘奥。崇嗣与钦,鉴赏同好。龙凤腾仪,日星垂曜。陈雷不嗣,隐如雾豹。清秘于归,是则是效。河东薛绍彭以晋王逸少裹鲊帖刻石,题赞其后,清秘堂书。
北宋大书法家薛绍彭《杂书卷》赏析
北宋书法家薛绍彭《杂书卷》行草书,纸本,纵26.1厘米横303.5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薛绍彭《杂书卷》之一
薛绍彭《杂书卷》之二
薛绍彭《杂书卷》之三
薛绍彭《杂书卷》之四
薛绍彭《杂书卷》之五
薛绍彭《杂书卷》之六
薛绍彭《杂书卷》之七
薛绍彭《杂书卷》之八
薛绍彭《杂书卷》之九
薛绍彭《杂书卷》之十
此卷由四帖所组成,含《云顶山诗》、《上清帖》等,其中有诗作有信札,内容都涉及到四川的风物,是薛绍彭在四川作官时与友人倡和之作。
北宋大书法家薛绍彭《草书手札》赏析
北宋书法家薛绍彭《草书手札》
北宋大书法家薛绍彭《停云馆帖薛道祖书兰亭序》赏析
北宋书法家薛绍彭《停云馆帖薛道祖书兰亭序》薛绍彭家藏晋唐法书甚富,这给了他极好的学习机会;身处豪门文宦府第, 给他提供了极好的学习条件;往来名雅俊贤使他有可能以一种接近二王气韵的心理状态去感受二王。薛绍彭对二王的继承是通过将自己汇入二王之中完成的,这虽然使他得到“脱略唐宋,齐纵前古”的美誉,但同时也失去了自己的个性,自己的独立性。
北宋大书法家薛绍彭《临王羲之兰亭序》赏析
北宋书法家薛绍彭《临王羲之兰亭序》卷,墨纸纵25.5厘米,横105.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宋拓薛绍彭重摹兰亭》此帖为游相收藏兰亭百种之一:淡蓝色隔水装,有游似题:“右潼川宪司本”。钤有“晋府书画之印”、“敬德堂图书印”、“子子孙孙永宝用”、“晋府图书”、“赵氏孟林”、“弘毅堂”等印。
此帖为宋代薛绍彭重摹唐搨硬黄兰亭。兰亭下刻“绍彭”二字及薛绍彭刻跋一段:“文陵不载启,古刻石已残。锋铓久自灭,如出拙笔端。临池几人误,讵识笔意完。正观赐拓本,尚或传衣冠。兹寔兵火馀,分派非殊源。
妙用无隐迹,神明当复还。秘藏惧不广,模勒金石刊。庶几将坠法,可续后世观。来者倘护持,何止敌璵璠。河东薛绍彭勒唐搨硬黄兰亭于右因赞其后”。
此刻本流传甚稀。有周寿昌题跋:“此宋薛道祖摹刻唐硬黄本禊帖……”及煦初题跋。
并钤“乐毅珍藏”、“北平乐氏珍藏”、“大兴乐氏考藏金石书画之记”、“乐守勳印”、“铁如意馆”、“乐小民印”、“海瑞门下”、“玉牒崇恩”、“项墨林父秘笈之印”、“鍊雪鉴定”、“安氏仪周书画之章”、“朝鲜人”、“安岐之印”、“伯荣审定”、“铭心绝品神物护持语铃珍玩得者宝之”等印。
北宋草书的发展是处在由唐向元明清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草书书法发展史上来看,北宋草书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个环节。
从整体上是积蓄力量将北宋草书的影响逐渐扩大,宋太宗、王着正是其中的核心人物。
黄庭坚代表了北宋草书的巅峰,狂草的创新极大丰富了后世对草书章法以及笔法的认识,后世更将黄庭坚淋漓尽致的草书风格推向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