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为公主的太平,凭何涉足权力核心?她的政治博弈有何成败?

历史那堆事儿 2025-02-19 09:53:36

在唐朝那波澜壮阔且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画卷中,太平公主无疑是一位极具影响力和话题性的关键人物。她贵为唐高宗李治与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小女儿,同时也是唐中宗和唐睿宗的胞妹,一生极受父母兄长的宠爱,尤其是母亲武则天对她更是疼爱有加,这也使得她在唐朝的政治舞台上拥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权倾一时,成为了那个时代政治风云的核心人物之一。然而,她的命运却充满了跌宕起伏,最终在713年因涉嫌谋反,被唐玄宗发兵擒获,赐死于家中,为她传奇的一生画上了一个悲剧性的句号。

太平公主的出生年份至今尚无确凿定论。依据她首次结婚的时间以及哥哥李旦的出生时间推断,她大约出生于670年前后,作为高宗和武后的幺女,她自出生起便备受瞩目。

幼年时期的太平公主,常往返于外祖母荣国夫人家中。命运的不幸却在此时悄然降临,她随行的宫女(亦有说法称是太平公主本人)竟遭表兄贺兰敏之逼奸。这一恶行令武则天怒不可遏,加之此前贺兰敏之曾奸污尚未确定的未来太子妃,种种劣迹让武则天最终下定决心,撤销贺兰敏之作为武家继承人的身份,将其流放,并在途中下令处死。

在太平公主8岁那年,她以替已故的外祖母荣国夫人杨氏祈福为由,出家成为女道士,“太平”便是她的道号。虽名为出家,实则一直居于宫中。直至吐蕃派使者前来求婚,点名要娶太平公主。李治和武则天不舍爱女远嫁他乡,又不便直接拒绝吐蕃,无奈之下,修建了太平观让她入住,正式出家,以此借口避免了和亲。

时光流转,太平公主渐渐长大。一次,她身着武官服饰在唐高宗和武后面前翩翩起舞。唐高宗和武后见状,大笑着问道:“你又做不了武官,为何要这样打扮?”她俏皮地回答:“那把这服饰赐给驸马可好?”唐高宗心领神会,明白太平公主的心思,于是开始为她挑选驸马。

公元681年(永隆二年,开耀元年),年约16岁的太平公主,下嫁给唐高宗的嫡亲外甥,城阳公主的二儿子薛绍。这场婚礼在长安附近的万年县馆盛大举行,场面奢华至极。照明的火把熊熊燃烧,炽热的火焰甚至烤焦了沿途的树木;为了让宽大的婚车顺利通过,竟不得不拆除县馆的围墙。武则天对女儿宠爱备至,嫌弃薛绍的嫂嫂萧氏和成氏出身不够高贵,甚至想逼迫薛家休妻。后有人以萧氏出身兰陵萧氏,并非寒门加以劝说,才让她放弃了这一想法。薛绍的兄长薛顗,也因太平公主身份尊贵,担心惹祸上身。不过,在第一次婚姻期间,太平公主恪守本分,并无不轨行为传出。

然而,太平公主的第一段婚姻在688年画上了句号。薛顗参与唐宗室李冲的谋反,此事牵连到了薛绍。尽管薛绍本人并未参与谋反,但武则天认为太平公主嫁错了人。于是,武则天下令处死薛顗,对薛绍杖责一百,最终薛绍饿死狱中。当时,太平公主最小的儿子才刚满月。事后,武则天为了安慰伤心的女儿,打破唐朝公主食封不超过三百五十户的惯例,将太平公主的封户破例增加到一千二百户。

不久之后,武则天曾打算将寡居的太平公主嫁给武承嗣,后因武承嗣生病作罢(也有说法是太平公主看不上武承嗣)。公元690年(载初元年),太平公主改嫁武攸暨。为了促成这桩婚事,武则天竟处死了武攸暨的妻子。这次婚姻被认为是武则天为保护太平公主而采取的手段。就在太平公主第二次结婚两个月后,武则天正式登基称帝。太平公主因成为武家儿媳,避免了可能面临的政治危险。婚后,她为武攸暨生下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

武攸暨性格谨慎谦退,而太平公主在第二次婚姻期间,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一面。她大肆包养男宠,与朝臣通奸,甚至将自己中意的男宠莲花六郎张昌宗进献给母亲武则天。

太平公主“喜权势”,武则天觉得她的长相和性格都与自己颇为相似,因此常常与她商议政事。但武则天在世时,从不允许太平公主将参与政事的事情外泄。太平公主畏惧母亲的威严,行事较为收敛,对外只是大肆装修府邸,购置别业。在武则天当政时期,太平公主在史书上有记载的功绩仅有为自卫而铲除来俊臣势力这一件事。(对于薛怀义的死,有记载称是太平公主定计处死的,但也有说法认为是建昌王武攸宁所为。另外,还有记载说太平公主同相王李旦一起作为李家的代表参与了武李盟誓,不过这种说法也存在争议。)

武周末年,武李两家的矛盾日益尖锐。武则天召回庐陵王李显,立他为继承人,并通过一系列联姻将武李两家紧密联系起来,企图消除未来可能发生的政治斗争。与此同时,她开始让太平公主、上官婉儿以及自己的两个男宠张昌宗、张易之掌握一定权力。太平公主虽身为武家儿媳,但在政治立场上一直坚定地拥护李家。

公元701年(大足元年),张昌宗和张易之因进谗言害死了武李两家的嫡系继承人,同时得罪了武李两家。公元702年(长安二年)八月,李显、李旦与太平公主联名上奏,请求封张昌宗为王,武则天拒绝了这一请求,改封二张为国公。这次上奏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双方的紧张关系。然而,不久后的公元703年(长安三年)九月,张昌宗诬告魏元忠与太平公主的情人司礼丞高戬,武则天大怒,将魏高二人下狱。至此,二张与太平公主及李家的关系彻底破裂。

公元705年(神龙元年),李家的拥护者、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诛杀了张昌宗、张易之兄弟,逼武则天逊位给太子李显。太平公主因参与诛杀二张有功,受封“镇国太平公主”,她的兄长李旦被封为“安国相王”,开府,封五千户。

李显复位后,太平公主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积极投身于政治活动。她备受李显尊重,李显甚至特地下诏,免去她对皇太子李重俊、长宁公主等人行礼的规矩。在唐中宗时期,韦后与安乐公主妄图乱权,但她们唯独惧怕多谋善断的太平公主。

公元707年(景龙元年)七月,太子李重俊谋反。安乐公主与宗楚客企图趁机陷害太平公主与相王李旦兄妹,诬告他们与太子同谋。幸亏主审官御史中丞萧至忠流着泪向李显进谏:“陛下坐拥四海,怎能容不下一弟一妹,而任由他人罗织罪名残害他们呢!”太平公主与李旦才得以逃过一劫。但经此一事,太平公主与安乐公主之间的敌对关系已彻底白热化。(野史中还有记载称,上官婉儿因崔湜的缘故,与太平公主成为情敌,并投入韦氏阵营。)

公元710年(景龙四年)六月,李显被韦后与安乐公主毒死。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共同草拟遗诏,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太子,皇后处理政事,相王李旦参谋政事,试图在韦后与皇族之间维持平衡。然而,宗楚客与韦后党羽商议后,将相王李旦改为太子太师,架空了李旦的权力,打破了这一平衡。七月,太平公主派儿子薛崇简与刘幽求一起参与了李隆基等人诛杀韦后的行动,成功清除了韦氏党羽。太平公主还亲手将李重茂拉下皇位,拥立相王李旦复位,即唐睿宗。因这一功劳,太平公主晋封万户,权势达到了唐朝公主的巅峰。

屡立大功的太平公主,权势和地位愈发显赫重要。唐睿宗李旦常常与她商议朝廷的大政方针,每次她入朝奏事,都要与李旦长谈许久;有时她未入朝,李旦会派宰相前往她家中,征求她对某些问题的处理意见。每当宰相们奏事时,李旦总会先问:“这件事与太平公主商量过吗?”接着又问:“与三郎商量过吗?”(三郎即皇太子李隆基)得到肯定答复后,李旦才会同意宰相们的意见。只要是太平公主想做的事,李旦几乎没有不同意的。朝中文武百官,自宰相以下,官员的升迁或降免,往往都取决于她的一句话。经她举荐而平步青云担任要职的士人更是数不胜数。由于太平公主权势滔天,甚至超过了李旦皇帝,因此趋炎附势之人如过江之鲫。她的儿子薛崇行、薛崇敏、薛崇简三人都被封为王。太平公主的田产园林遍布长安城郊外,她在收买或制造各种珍宝器物时,足迹远至岭表及巴蜀地区,运送这些物品的人络绎不绝。她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处处模仿宫廷的排场,奢华至极。

李旦试图在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间寻求政治平衡,以免伤害到任何一方。在此期间,太平公主劝说李旦下旨,搜集编撰了上官婉儿的著作,使得这位才女的作品得以保留。

起初,太平公主认为太子李隆基年轻,并未将他放在眼里。但随着时间推移,她因惧怕太子的英明威武,转而想改立一位昏庸懦弱之人作为太子,以便自己能长期保住权势地位。于是,太平公主屡次散布流言,声称“太子并非皇帝的嫡长子,不应被立为太子”。

公元710年(景云元年)己亥(二十二日),李旦颁下制书,晓谕警告天下臣民,以平息这些流言蜚语。太平公主还常常派人监视李隆基的一举一动,哪怕是细微之事也要报知李旦。此外,她在李隆基身边安插了众多耳目,这让李隆基内心深感不安。

公元711年(景云二年),太平公主与益州长史窦怀贞等结成朋党,企图加害太子李隆基。她指使女婿唐邀请韦安石到家中,韦安石坚决推辞未去。李旦曾秘密召见韦安石,说:“听说朝廷文武百官都倾心归附太子,你要多加留意。”韦安石回答:“陛下从何处听到这种亡国之言!这必定是太平公主的主意。太子为宗庙社稷立下大功,且一向仁慈明智,孝顺友爱,天下人皆知,望陛下不要被谗言迷惑。”李旦听后十分惊异,说:“朕明白了,你不必再提此事。”当时太平公主在帘子后面偷听,事后便散布流言陷害韦安石,想将他逮捕下狱审讯,多亏郭元振救助,韦安石才幸免于难。

太平公主还曾乘辇车在光范门内拦住宰相,暗示他们改立皇太子,在场宰相大惊失色。宋璟大声质问道:“太子为大唐社稷立下大功,是宗庙社稷的主人,公主为何突然提出这样的建议?”

宋璟与姚元之秘密向李旦进言:“宋王李成器是陛下嫡长子,豳王李守礼是高宗皇帝长孙,太平公主在他们与太子之间构陷生事,会使东宫地位不稳。请陛下将宋王和豳王外放为刺史;免去岐王李隆范和薛王李隆业的左、右羽林大将军职务,任命他们为太子左、右卫率侍奉太子;将太平公主与武攸暨安置到东都洛阳。”李旦说:“朕已没有兄弟,只有太平公主这一个妹妹,怎能将她远置东都!诸王之事任凭你们安排。”于是先颁下制命:“今后诸王、驸马一律不得统率禁军,现任职者必须改任其他官职。”

太平公主得知姚元之与宋璟的计谋后勃然大怒,并以此责备李隆基。李隆基害怕,向李旦奏称姚元之和宋璟挑拨自己与姑母太平公主以及兄长宋王李成器、豳王李守礼的关系,请求严惩二人。甲申(初九),李旦将姚元之贬为申州刺史,宋璟贬为楚州刺史。丙戌(十一日),宋王李成器和豳王李守礼被任命为刺史的事也停止执行。

公元712年(延和元年),太平公主指使懂天文历法的人向李旦进言:“彗星出现预示着除旧布新,而且天市垣内的帝座以及心前星均有变化,这意味着皇太子应当登基即位。”李旦说:“将帝位传给有德之人,避免灾祸,我意已决。”太平公主和同伙极力谏阻,李旦说:“中宗在位时,奸佞专权,上天屡次示警。朕当时劝中宗选贤立储,中宗不悦,朕也担忧恐惧得吃不下饭。朕怎能劝中宗禅位,自己却做不到呢!”于是在八月传位太子李隆基,自己退为太上皇,改元先天。同年,太平公主的丈夫武攸暨去世。

公元713年(先天二年),太平公主倚仗太上皇的势力专擅朝政,与李隆基产生尖锐冲突。朝中七位宰相,有五位出自她的门下,文臣武将中也有一半以上依附她。太平公主与窦怀贞、岑羲、萧至忠、崔以及太子少保薛稷、雍州长史新兴王李晋、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知右羽林将军事李慈、左金吾将军李钦、中书舍人李猷、右散骑常侍贾膺福、鸿胪寺卿唐和胡僧慧范等图谋废掉唐玄宗。此外,太平公主还与宫女元氏合谋,准备在进献给李隆基的天麻粉中投毒。李晋是李德良的孙子,常元楷和李慈多次前往太平公主私宅订下作乱计谋。

王琚对李隆基进言:“形势紧迫,陛下不可不迅速行动。”尚书左丞张说从东都洛阳派人给李隆基送来一把佩刀,暗示玄宗及早决断,铲除太平公主势力。荆州长史崔日用入朝奏事,对李隆基说:“太平公主图谋叛逆已久。陛下当初为太子时,名分是臣子,铲除她需用计谋。如今陛下已为天子,只需颁下制书,谁敢抗命?若犹豫不决,奸邪阴谋得逞,后悔就来不及了!”李隆基说:“你说得对,只是朕担心惊动太上皇。”崔日用又说:“天子大孝是使四海安宁。若奸党得志,社稷宗庙将毁,陛下孝行何存?请陛下先控制左右羽林军和左右万骑军,再将太平公主及其党羽一网打尽,这样就不会惊动太上皇了。”李隆基认为有理,任命他为吏部侍郎。

魏知古告发太平公主发动叛乱,指使常元楷、李慈率领羽林军突入武德殿,另派窦怀贞、萧至忠、岑羲等人在南牙举兵响应。李隆基于是与岐王李范、薛王李业、郭元振以及龙武将军王毛仲、殿中少监姜皎、太仆少卿李令问、尚乘奉御王守一、内给事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人定计,率先下手诛除太平公主集团。甲子(初三),李隆基通过王毛仲调用闲厩中的马匹以及禁兵三百余人,从武德殿进入虔化门,召见常元楷和李慈,先将他们斩首,在内客省逮捕贾膺福和李猷并带出,又在朝堂上逮捕萧至忠和岑羲,下令将四人一起斩首。窦怀贞逃入城壕自缢而死,唐玄宗下令斩戮他的尸体,并将他的姓改为毒氏。李旦听到事变消息后,登上承天门门楼。郭元振上奏说:“皇帝只是奉太上皇诰命诛杀窦怀贞等奸臣逆党,并无其他事。”李隆基随后也来到门楼,李旦于是颁发诰命列举窦怀贞等人罪状,并大赦天下,逆臣亲属党羽不在赦免之列。薛稷被赐死在万年县狱中。

太平公主逃入山寺,三天后才出来,被李隆基下诏赐死在家中,她的儿子以及党羽被处死达数十人。薛崇简因平日屡次谏阻母亲而遭责打,破例免死,李隆基赐他姓李,并准许留任原职。唐玄宗还下令没收太平公主的所有财产,抄家时发现公主家中财物堆积如山,珍宝器玩可与皇家府库媲美,厩中牧养的羊马、拥有的田地园林和放债应得的利息,几年都没收不完,胡僧慧范也拥有家产达数十万缗。

太平公主,无疑是我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在众多历史女强人之中,她绝对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她不仅身披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武则天女儿的耀眼光环,而且曾无限接近权力的巅峰,险些成为“武则天第二”。

这位女强人虽名为太平,可她的一生却波澜起伏,极不太平。她的血管中流淌着母亲武则天那不安分的血液,自幼便以武则天为偶像,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像母亲一样登上皇帝宝座,君临天下。然而,正如某位哲人所说,历史常常会出现惊人的重复,但如果第一次是以喜剧的面目登场,那么第二次往往会以悲剧的结局落幕。太平公主虽心机深沉、才干出众,也曾在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风光一时,但终究未能像母亲武则天那样登上九五之尊的皇位,只是在历史的长卷上留下了许多色彩斑斓却又略带遗憾的印记。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