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称奇迹!2017年,资金链断裂的贾跃亭,将122亿烂摊子留给乐视跑路。万万没想到,乐视不但“起死回生”,还在员工的管理下成为行业内的一股清流,过着没老板、没996不内卷的神仙生活!乐视是怎么做到的? 2017年7月,北京中关村。乐视大厦内,员工们面色凝重地看着新闻:乐视创始人贾跃亭已经离开中国,飞往美国。留下的,是一个负债122亿的烂摊子。 回溯到2004年,贾跃亭还只是一个普通的IT公司员工。但他敏锐地察觉到了互联网视频的巨大潜力。在那个facebook刚刚诞生的年代,贾跃亭毅然辞职,创立了乐视网。 "我们要做中国的网飞公司!"贾跃亭曾这样描述他的愿景。 凭借着对视频版权的前瞻性布局,乐视网迅速崛起。2010年,乐视成为中国第一家上市的视频网站。贾跃亭的野心也随之膨胀。 2012年至2016年,乐视以惊人的速度扩张。从影业到体育,从手机到云计算,乐视的触角伸向了几乎所有热门领域。一时间,"乐视生态"成为了中国互联网行业的热词。 然而,快速扩张的背后是巨大的资金压力。贾跃亭不断借贷,用新的融资填补旧的窟窿。这种做法就像是在刀尖上跳舞,一旦资金链出现问题,整个帝国就会轰然倒塌。 2017年,噩梦终于来临。乐视的资金链彻底断裂,122亿的债务压得公司喘不过气来。就在所有人都以为乐视将就此消失时,贾跃亭选择了离开。 "我去美国是为了寻求新的融资机会,"贾跃亭在给员工的一封信中这样解释。但很多人认为,这不过是一种体面的逃跑方式。 留下来的乐视员工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没有老板,没有资金,甚至连工资都发不出来。但就在这样的绝境中,乐视员工们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和创造力。 "既然老板跑了,那我们就自己当老板吧!"一位乐视的中层管理者在一次内部会议上提议。这个看似玩笑的提议,竟然成为了乐视重生的关键。 员工们开始实行"去老板化"的管理模式。他们建立了开放的决策机制,重要决策由全体员工投票决定。这种模式虽然效率不高,但却最大程度地调动了每个人的积极性。 同时,乐视员工们开始了一场自嘲式的营销活动。他们将"欠122亿"这个本应是耻辱的事实,变成了一个幽默的广告语。 "我们欠了122亿,但我们还有《甄嬛传》!"这个广告语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广泛讨论,也让人们重新关注到乐视仍然拥有的优质版权资源。 正是这些版权,成为了乐视渡过难关的救命稻草。《甄嬛传》等热门剧集的持续收益,为公司提供了稳定的现金流。 慢慢地,奇迹开始发生。到2021年,乐视不仅实现了现金流平衡,全年收入更是达到了4.68亿元。更令人惊讶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乐视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企业文化。 "我们现在实行四天半工作制,没有996,也不内卷。"一位乐视员工在社交媒体上分享道,"每天下午3点,我们都会一起喝下午茶,讨论工作和生活。这里简直是程序员的天堂!" 这种轻松的工作氛围,在当前互联网行业普遍存在过度加班现象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提高了员工的幸福感,也极大地激发了创造力。 与此同时,远在美国的贾跃亭却并不顺利。他的新项目法拉第未来陷入了困境,多次濒临破产。曾经的互联网大佬,如今却面临着信用破产和生活困窘的窘境。 这形成了一个有趣的对比:没有了"神"一样的领导者,乐视反而获得了新生;而曾经叱咤风云的贾跃亭,却在美国市场举步维艰。 乐视的重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思考。它证明了在危机面前,员工的创造力和责任感可以创造奇迹。它也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模式的可能性。 在这个过程中,真诚与责任成为了乐视新文化的核心。每个员工都清楚地知道,公司的命运与自己息息相关。这种认同感,让他们在工作中投入了更多的热情和创意。 当然,乐视的未来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它需要不断创新才能保持优势。但无论如何,乐视的经历已经成为了中国互联网史上的一个传奇。 从122亿的烂摊子到行业内的一股清流,乐视的涅槃之旅告诉我们: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只要我们团结一致,保持希望,就总能找到重生的道路。 正如一位乐视员工所说:"我们或许失去了一个领袖,但我们找到了彼此。在这里,每个人都是主角,每个人都在为梦想而战。这就是新乐视的魅力所在。" 乐视的故事仍在继续。也许有一天,当我们回首往事时,会发现:那个曾经濒临破产的公司,已经成为了中国互联网行业的一面旗帜,展示着创新、责任与希望的力量。 信息来源:环球网科技频道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