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白存了”吉林,一大爷搬家时,意外发现30年前的2000元存折,按存折上约定,3

“白存了”吉林,一大爷搬家时,意外发现30年前的2000元存折,按存折上约定,30年到期本息高达720000元,岂料大爷取钱时,银行竟一口回绝,理由是这类存款业务不合法,大爷大怒,将银行告上法院,而法院判决令人唏嘘! 在吉林省长春市的一个普通小区里,68岁的张大爷正在为搬家忙碌。谁也没想到,这次搬家会揭开一段尘封30年的往事,引发一场令人唏嘘的法律纠纷。 那是2023年初的一个寒冷冬日,张大爷在整理旧物时,意外发现了一本泛黄的存折。这本存折记载着1993年他存入的2000元,按照存折上的约定,30年后应该可以取出72万元。张大爷激动不已,仿佛看到了一笔意外之财。 "我当时都快忘了这件事了,"张大爷回忆道,"那时候刚改革开放不久,大家都在讨论怎么理财。银行推出了这种长期高息存款,我就想试试。" 1993年,正值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各种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当时,某银行推出了一款长期存款产品,承诺30年后本息可达存入金额的360倍。对于刚刚尝到改革开放甜头的普通民众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投资机会。 张大爷清楚地记得,当时银行门口排起了长队,大家都想抓住这个"致富"机会。他排了整整一上午的队,终于存入了2000元。银行工作人员信誓旦旦地保证,30年后他就能拿到72万元。 "那时候2000元可不是小数目啊,"张大爷说,"差不多相当于我半年的工资了。但是想到30年后能变成72万,我觉得太值了。" 带着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张大爷小心翼翼地保管着这本存折。岁月流逝,30年转眼即逝。当他再次拿起这本存折时,仿佛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 2023年2月,怀着激动的心情,张大爷来到当初存款的银行网点。然而,等待他的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对不起,这种存款业务早就取消了,我们无法按照当初的承诺支付。"银行工作人员冷冷地说。 张大爷顿时傻了眼。"怎么可能?存折上明明白白写着的,你们不能说不认账就不认账啊!"他激动地说。 银行解释说,这种高息存款产品在90年代初期确实存在,但后来因为不符合国家金融政策而被取消。他们建议张大爷按照现行的五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计算,大约可以得到13556元。 这个数字让张大爷彻底怒了。"从2000元到72万,再到1万多,这也差得太离谱了吧?"他愤怒地说,"你们当初承诺的时候怎么不说不合法?现在到期了就说不认账,这不是欺骗吗?" 面对银行的态度,张大爷决定寻求法律途径解决问题。他找到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律师,决定将银行告上法庭。 在法庭上,张大爷的律师据理力争。他认为,虽然这种高息存款产品后来被取消,但银行当初已经与储户签订了合同,应该履行承诺。 他引用了《民法典》中关于合同效力的条款,强调即使合同部分内容无效,也应该尽可能维护合同的效力。 银行方面则坚持认为,这种高息存款产品已经被明确认定为不合法,合同应该无效。他们提出,按照现行的利率政策计算利息才是合理的做法。 法院经过慎重考虑,最终做出了判决:认定当初的存款合同无效,但考虑到银行在合同签订时的过错,应当按照五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计算利息,赔付张大爷13556元。 这个判决让张大爷感到既欣慰又失望。欣慰的是,法院没有完全否定他的诉求;失望的是,最终得到的金额与期望相差甚远。 "我理解法院的判决,"张大爷说,"但是想到当初存钱时的期待,再看看现在的结果,心里还是很不是滋味。" 这个案例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讨论。有人支持法院的判决,认为这是在现有法律框架下最公平的处理方式;也有人同情张大爷,认为银行应该对自己当初的承诺负责。 "这个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投资理财要理性,不要被超高回报率迷惑了眼睛,"一位金融专家说,"同时,金融机构在设计产品时也要更加负责任,不能为了短期利益而做出不切实际的承诺。"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这个案例也提醒我们要提高金融素养,了解基本的金融政策和法规。在做出重大财务决策时,最好多方咨询,不要轻信一时的高回报承诺。 虽然这次经历让张大爷感到失望,但他并没有因此丧失对生活的信心。"钱是少赚了一些,但是这30年来,我的生活还是有了很大改善,"他乐观地说,"最重要的是,我们国家变得越来越好了,这比什么都强。" 这个跨越30年的存款故事,不仅是一个普通老人的个人经历,更是中国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变迁的缩影。它让我们看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也提醒我们在追求财富的同时,要保持理性和谨慎。 来源:延边中院 文中名字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