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热爱表达的你# 接上回,清末,为了挽救危局,开始推行一系列“新政”改革。今天我们谈一下免费医疗的尝试。新政的推动者认为,强民之本在于重医,因此决定设立官立医院,提供免费医疗服务,以惠及广大民众。 1906年8月,清政府应巡警部奏请,内城官医院在钱粮胡同正式设立。该医院中西医并重,迅速吸引了大量民众前来就诊。由于内城官医院成效显著,1908年,民政部又奏请在外城宣武门外梁家园设立外城官医院,其间,由于“患病者多,内外城官医院,恐有应接不暇之势”,还增设了几所“分院”。一般也就通称为内城官医院和外城官医院。 内外城官医院面向全体民众开放,无论贫富均可享受免费医疗服务。医院还特别关照了五类特殊人群(如海陆军官兵、学堂学生、病伤急切者等),给予他们优先就诊的便利。医院初设时只有门诊没有病房,后来根据病情需要设立了病房。门诊服务免费,但住院病人的饭食费用需自理。在特殊情况下,警察机构也会承担部分贫困病人的饭食费用。医院制定了严格的门诊及住院规则,如挂号制度、候诊制度等,以确保医疗秩序的正常运行。 任何问题最后都是钱的问题,那么钱从哪里来呢?内外城官医院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初期,医院经费由慈禧捐赠和慈善人员捐赠组成,后由国库直接拨款。到1910年,医院经费已增加到每年5万两白银,并列入财政计划按月拨付。为了降低费用,政府特别规定官医院所用中西药料均免税,这大大节省了医院开支。随着就诊人数的增加,医院也尝试通过鼓励病人捐款和对富人实行“筹款号”制度等方式自筹资金,但这些资金在医院总经费中占比较小。 免费医疗政策的实施使大量贫困民众得到了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极大地缓解了他们的病痛之苦。据史料记载,内外城官医院在设立后的几年内就诊人数迅速增长,为民众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免费医疗政策的实施减轻了贫困民众的医疗负担,缓解了因疾病而引发的社会矛盾。 医院在运营过程中不断引进先进医疗设备和技术人才,提高了医疗服务水平。同时,医院还注重培养医疗人才,为近代医疗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提供免费医疗服务,不仅关注了民众的健康问题,还体现了其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这一政策对于推动社会进步、提升国家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清朝末年开展的免费医疗政策是我国近代医疗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不仅为贫困民众提供了宝贵的医疗服务资源,还促进了医疗行业的快速发展和人才培养。尽管在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但这一政策的实施效果和社会意义却是显而易见的。它为我们今天构建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医疗保障体系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启示。 可能看到最后会有人骂,其实历史应该全面客观的看待,而不是看几个小博主煽动情绪就不知方向,而是应该多去了解实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