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教育的意义!2020年,丹东一名初中生不想上学,整天沉迷网络,父亲劝说无果后,竟直接辞职,准备带着儿子游玩大半个中国,结果,所有人都惊呆了...... 在辽宁丹东的一户普通家庭里,14岁的徐子程正经历着一个青少年不可避免的成长困境:厌学与网络成瘾。 曾经成绩优异的小学高材生,进入初中后成绩急剧下滑,父亲徐云锋敏锐地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 作为一名专业摄影师,徐云锋在忙碌的工作中逐渐忽略了对儿子的陪伴,而这种缺席,让他在发现儿子的问题时,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与自责。 徐子程的母亲在他年幼时因病去世,徐云锋独自承担起了养育儿子的责任。 工作之余,徐云锋对儿子的教育抱有极高的期望,期望他能够通过努力学习,走上一条比自己更为光明的道路。 然而,随着儿子进入青春期,网络游戏逐渐侵蚀了徐子程的生活,成绩也因此一落千丈。 多次劝说未果,甚至严厉批评也未能让徐子程回归正轨,父子之间的关系变得愈发紧张。 面对这一困境,徐云锋意识到,传统的严厉教育方式已经无法奏效。 他经过深思熟虑,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辞去工作,带儿子踏上一段横跨中国的旅行。 他希望通过亲身体验祖国的大好河山,帮助儿子摆脱虚拟世界的诱惑,重新找到生活与学习的意义。 这场旅行,不仅是对儿子的一次拯救,也是对自己为父职责的一次深刻反思。 旅程从丹东出发,途经泰山、黄河、黄山、敦煌等多个名胜古迹。 起初,徐子程对这一突如其来的旅程感到烦躁和不适,他仍旧沉迷于手机游戏,无法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 然而,当他们站在巍峨的泰山脚下,目睹云雾缭绕的山峰,聆听着导游关于这座历史名山的讲解时,徐子程的心态开始悄然发生变化。 尤其是在黄河岸边,徐子程听当地人为他讲述先辈们为保卫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壮烈故事时,他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自豪与震撼。 这一刻,徐子程明白了父亲带他出来旅行的真正目的,他内心深处对之前自己的行为感到深深的惭愧,仿佛心灵的某个角落被触动了。 随着旅程的推进,徐子程逐渐从对景点的简单观光,转变为主动了解每个地方的历史与文化。 在敦煌的神秘莫测中,在黄河的奔腾不息中,他逐渐找回了自己失去已久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父亲徐云锋则在一旁默默地观察着儿子的变化,内心充满了欣慰与希望。 看着徐子程不再一味地埋头于手机游戏,而是开始主动听讲解,积极提问,甚至在黄河边认真写下自己所见所闻,徐云锋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 他深知,儿子正在一步步走出网络游戏的迷雾,重拾对现实生活的热爱。 这场长达数月的旅行,不仅改变了徐子程对学习的态度,也深刻影响了徐云锋对父子关系的认知。 曾经,他习惯于用高高在上的姿态教育儿子,认为只要严厉批评,就能让儿子回到正轨。 然而,在这段旅程中,他逐渐意识到,孩子的成长需要的不是简单的训斥,而是深入的陪伴与理解。 两人在路途中的每一个停留点,每一次并肩而行的时刻,都在逐渐拉近彼此的距离,重建父子之间那份久违的信任与亲情。 在旅程的最后,徐子程明确了自己的目标,他对父亲表示,希望未来能成为一名历史学家或地质学家,这一志向不仅是对旅途中所见所闻的回应,更是对自己人生的重新规划。 回到校园后,他不再是那个沉迷网络游戏、对学习毫无兴趣的少年,而是一个目标明确、充满动力的学生。 他知道,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来补回落下的课程。 徐云锋看着儿子重新拾起书本,专注地钻研历史资料,他默默地拿起相机,为儿子拍下了这张他认为最完美的照片。 这张照片不仅记录了儿子学习的瞬间,也记录了他作为父亲对儿子无限的期许与祝福。 那一刻,徐云锋内心的石头终于落地,他知道,自己作为父亲,终于在这场长途跋涉的心灵之旅中,找到了正确的教育方式。 这段父子间的旅行,不仅为徐子程打开了一扇通向未来的大门,也让徐云锋重新审视了自己与儿子的关系。 教育不仅是对孩子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孩子心灵的引导与陪伴。 徐云锋用行动诠释了教育的真正意义——那是一场父与子共同的成长旅程。 旅程结束后,徐云锋和儿子的生活回归平静,但父子之间的关系已不再是从前那般疏离与紧张。 徐云锋明白,教育孩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耐心、时间与爱,而这种爱,不仅要体现在日常的关怀中,更要在孩子迷失方向时,及时给予指引。 徐子程的改变,不仅是对这段旅程的最好回报,更是对徐云锋作为父亲的最大肯定。 这个过程中,他们共同经历的每一个瞬间,都成为了两人生命中最为珍贵的回忆。 正如那张完美的照片所展现的,不论未来多么不可预测,他们已经找到了彼此之间最为稳固的纽带。 无论何时,父亲与儿子将始终并肩而行,走过人生的每一段旅程。 (信源:南方周末-退学父亲与厌学儿子的“和解”之旅:为了考上高中)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