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林徽因不仅是才华横溢的诗人,还被誉为我国现代建筑领域的开拓者之一,这位才女的爱情经历,就像她的人生一样,既戏剧又让人感到遗憾。
她与徐志摩之间那段缠绵悱恻的情感纠葛,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可在那个新旧思想激烈碰撞的年代,林徽因的爱情之路,注定要受到来自家族的强大影响。
林徽因的5个姑姑知道此事后,一封书信到她手上,彻底让两人的懵懂爱情就此结束,而她的决定不只是因为个人感情,还因为家族意愿和时代影响共同促成的必然。
林徽因的5个姑姑写了什么就让她和徐志摩分手?林徽因的5个姑姑到底有多大的影响力?
伦敦相遇
1920年的伦敦,弥漫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在这座浪漫热情的城市里,林徽因和徐志摩的邂逅,就像命中注定。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这位民国政坛的风云人物,与年轻的诗人徐志摩结下了忘年之交,林长民欣赏徐志摩的才华横溢,而徐志摩则对林长民的风度翩翩钦佩不已。
两人常常促膝长谈,从文学到人生,无所不谈,也是因为这样的交往,林徽因和徐志摩相识了。
17岁的林徽因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也对自己的未来非常的向往,更是正值情窦初开的年纪,渴望遇到自己的爱情。
而徐志摩24岁的他,已然是文坛冉冉升起的新星,他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他的谈吐优雅风趣。
两个年轻的心灵,因为共同的文学爱好而彼此吸引,在异国他乡的伦敦,他们频繁地交流文学,探讨人生理想,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
经过一番番的头脑风暴,他们俩的感情慢慢变得亲密起来,林徽因被徐志摩的才华和激情所吸引,徐志摩也觉得林徽因既聪明又漂亮。
这段看似美好的爱情,却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隐患,那就是徐志摩并非单身,他早已与张幼仪成婚,尽管这段婚姻并不幸福,但它依然是横亘在林徽因和徐志摩之间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家族干预
林徽因与徐志摩的事情,传到了国内林徽因家族里后掀起了轩然大波,林徽因的五位姑姑,听闻自己的侄女与一个有妇之夫来往,个个义愤填膺。
她们不能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于是联手写信给林长民,希望他能出面制止这段“不伦之恋”,这五位姑姑,并非普通的封建女子,她们不仅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在各自的婚姻中也拥有着相当的话语权。
林徽因的大姑姑林泽民,知书达理,嫁给了博学多识的王永昕,三姑林嫄民,嫁给了擅长诗文的卓定谋。
四姑林丘民,嫁给了留日归来的银行家曾仙舟,五姑林子民,嫁给了与齐白石齐名的书画家李石珊。
尽管二姑母早逝,但从其女儿曾语儿后来的经历来看,其夫家也非等闲之辈。
在她们看来,林徽因是家族的骄傲,她聪明伶俐,接受过新式教育,又有着留学经历,理应拥有一个门当户对的美满婚姻。
徐志摩虽然才华横溢,但他已婚的身份,注定了他无法给林徽因一个完整的家庭,她们担心林徽因会沦为“小妾”或“后妈”,承受不必要的委屈和痛苦。
这封来自五位姑姑的联名信,语气强硬,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林徽因的关切和对徐志摩的不满。
这封信成为了林徽因和徐志摩爱情道路上的第一道阻碍,也预示着家族力量的介入,将对这段感情产生深远的影响。
尽管年轻的林徽因对徐志摩的爱慕之情难以抑制,但她并非一个被情感冲昏头脑的女子,在收到徐志摩热情洋溢的情书后,她经过深思熟虑,最终选择了拒绝。
她给徐志摩回了一封信,这封信展现了林徽因的清醒和理智,她知道尽管对徐志摩有好感,这段感情显然是不会有结果的。
徐志摩的已婚身份以及家族的强烈反对,都让她无法跨越这道鸿沟,与其沉溺于一段没有未来的爱情,不如及时止损,保护自己,也保护徐志摩。
林徽因的拒绝,并非出于对徐志摩的厌恶,而是基于对现实的清醒认识,她清楚,爱情虽好,但生活中还有更重大的事情等她去担当和实现。
她渴望追求独立自主的人生,渴望在学术领域有所建树,而这些都与徐志摩的浪漫主义情怀格格不入。
父权的保护与安排
收到五位姐妹的联名信后,林长民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虽然他曾经欣赏徐志摩的才华,并促成了两人的相识,但面对家族的压力和对女儿未来的担忧,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这段感情。
在那个年代,家族利益至上,个人感情通常得听家族的,林长民没有直接责备林徽因,而是选择了更加稳妥的方式。
然后就带着林徽因回国了,毕竟有的时候,感情真的不是双方说了算,而是需要获得家庭的同意。
林长民也给徐志摩捎去了一封信,林长民用一种不伤及双方面子的方式,表达了对这段感情的反对,他既肯定了徐志摩的深情,也暗示了林徽因的无奈,最终点明这只是一场误会。
林长民的介入体现了父权在当时社会中的绝对地位,他以父亲的身份,为林徽因做出了选择,也为这段不被祝福的爱情画上了句号。
林长民带林徽因回国后,并没有就此放松对女儿感情的关注,斩断一段情缘并非易事,为了彻底让林徽因放下徐志摩,他需要为女儿寻找一个更合适的归宿。
然后他联系上了老朋友梁启超,梁启超不仅是当时著名的学者,也是徐志摩的老师,他对林徽因和徐志摩的感情也有一定的了解。
也觉得林徽因和徐志摩的性格不太搭,在一起久了肯定会有矛盾,而他的儿子梁思成,温文尔雅,稳重踏实,与林徽因的性格更为契合。
梁启超有意撮合两人,他鼓励他们一起探讨学术,一起游览名胜古迹,希望他们能够在共同的兴趣爱好中培养感情。
林徽因对建筑情有独钟,梁思成在建筑界也是小有名气的,俩人聊天中发现了很多相似之处,慢慢地对对方有了好感。
梁启超的推动,为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结合创造了机会,他的介入不仅是出于对林徽因的关心,也是出于对两个年轻人未来发展的考量,相信林徽因和梁思成能够在彼此的支持和鼓励下,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一段爱情的终结
婚姻大事往往由父母做主,个人的意愿很难得到尊重,徐志摩最终决定放手这段没有结局的爱情,这段经历后来成了他诗歌创作的动力。
19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步入了婚姻殿堂,两家人都为他们送上了美好的祝愿,结为夫妻后,他们一起投身于中国古建筑的研究,足迹遍布祖国各地,考察了众多古建筑,为中国建筑史的研究贡献了不小的力量。
他们不仅是事业上的伙伴,更是生活中的伴侣,他们彼此支持,互相鼓劲,齐心协力挺过了不少生活难关。
在建筑这条路上,他们并肩前行,共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他们的感情不张扬,却像细水长流般充满深情,他们彼此帮助,互相支持,携手写下了一段温馨的爱情故事。
结语:
在那个年代,家族的影响力对个人的决定有着很大的作用,林徽因的五位姑姑,以家族的利益为重,坚决反对她和徐志摩的交往。
而林长民和梁启超,也以长辈的身份,为林徽因安排了更合适的归宿,林徽因最终选择了接受家族的安排,嫁给了梁思成。
这不是对爱情的背叛,只是对现实的一种适应,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她很难违背家族的意愿,去追求一段不被祝福的爱情。
这并不意味着林徽因没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她和梁思成的结合,并不完全是被父母安排、媒人撮合的。
他们因共同目标变得有话说,一起帮忙也让彼此关系更铁了,他们的结合,既是家族意志的体现,也是个人选择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