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北宋大才子,可是为什么要举荐一位大“奸臣”?

赤彦说历史 2025-02-13 15:27:41

苏轼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词人,有人说他伟大的原因在于在仕途上从来没有顺利过,一生奔波,一生操劳,但也一生乐观,一生豪放。

他曾经写过一首《洗儿》诗:

人皆养子望聪明,

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

无灾无难到公卿。

“洗儿”是古代汉族风俗,婴儿出生之后不久,要清洗身体并宴请亲友。这首诗表面上是对于儿子的“希望”,何尝不是对于自己坎坷经历的一种感慨?何尝不是自己心目中所向往的理想生活?——不要自作聪明,要大智若愚,要无病无灾,当然还要顺顺利利安当上大官。

苏轼被贬

正是苏轼特定经历,才造就了他无数千古流芳的各类作品。但是让很多人想不到是,这样一位旷世奇才,竟然会和一个无恶不作的大奸臣联系在一起。

这个大奸臣就是宋朝“足球名将”高俅。很多人知道高俅这个人,是通过小说《水浒传》的描写的。这本小说寥寥数语就刻画了高俅那副活脱脱的、那时候“社会人”形象:“这人吹弹歌舞,刺枪使棒,相扑顽耍,颇能诗书歌赋。若论仁义礼智,信行忠良,却是不会。”

小说中的高俅,不过是一个破落户形象,在临淮州生活一段时间后被推荐给东京的董将士。开生药铺的董将士大概是不喜欢高俅,所以“思量出一个路数”,又把他推荐给自己好友“小苏学士”(苏轼应是大苏,苏辙是小苏)。又不知何故,“小苏学士”仅仅过了一个晚上就他推荐给驸马都尉王晋卿。有次去端王府送东西,无意之间展露了自己足球(蹴鞠)功底,被端王看中留下,端王做了皇帝之后,高俅就鸡犬升天了。

高俅(?—1126),祖籍广东梅县人,并不是《水浒传》虚构人物,是北宋末期权臣。不过史书上记载不详细。南宋学者王明清在《挥麈后录》说他是“东坡先生小吏”。小吏大体相当于今天的秘书。小说《水浒传》说他是“小苏学士”,苏轼应该是“大苏”才对。王明清的外祖父是曾布之子曾纡,所以《挥麈后录》讲述的事情应该可信。

《挥麈后录》还说他“草札颇工”,也就是善于书法,做做抄写工作。1093年,苏轼到中山府任职,高俅跟着离开东京(今开封)。苏轼把高俅推荐给曾布(谥号文肃)。曾布与苏轼在政治上属不同派别,但是私交尚可。不过“文肃以史令已多辞之,东坡以属王晋卿”。王晋卿就是王都太尉王诜。这样高俅又回到了东京。

苏轼为何要推荐高俅呢,第一因为高俅是自己的“小吏”,应属于亲信;第二,“草札颇工”,可能颇得苏轼欣赏;第三,苏轼觉得自己宦海沉浮,应该让高俅有个好的去处。也算是一步先手棋,为部下和自己留一条后路。

苏轼被调往中山府,这是政治风暴的前兆,他深知自己后面前途凶险,所以推荐高俅去了别处。高俅在王晋卿处一干就是7年,直到一次偶然机会认识了未来的宋徽宗,才时来运转,飞黄腾达。从节度使做到枢密使,其家人也跟着做了官。

高俅

宋朝的时候,虽然实施“抑武重文”政策,不过武将的品级和俸禄也很高的。像高俅这样的人想通过科举获得高官地位,显然行不通;宋朝对于武将的拔擢也是非常严格的,没有“边功”,就不得升迁,但毕竟有伸缩性。根据《刘琦传》记载,宋徽宗为了提拔高俅,让高俅去做刘琦父亲刘仲武的部将,那时刘仲武驻守西宁,属于“边帅”。通过这种有意到基层“培养”,高俅逐渐当上高官。

就在高俅春风得意之际,老东家苏轼的日子却越来越不好过,一次又一次地被贬官,最后居然到了当时非常荒凉的“天涯海角”。好不容易遇到特赦,在回家的路上病死他乡。

不过高俅并没有忘记苏轼,“每其子弟入都,则给养恤甚勤”。在北宋的时候,政治斗争非常激烈,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人落难全家遭殃。苏轼遭贬,子孙就没有做官资格,甚至不能进京。但是苏轼的子孙没有那么惨,有机会在南宋东山再起,或许是高俅“知恩图报”吧。

高俅

1126年(靖康元年),高俅去世,按照礼仪,皇帝要亲自哀悼。不久金兵大举南侵,李若水看不下去,上书说:“俅以幸臣躐跻显位,败坏军政,金人长驱”,应该和童贯一样罪行,怎么可以按照常规礼节举行葬礼呢。皇帝才接受了李若水的意见。蔡京和童贯都是北宋“六贼”之一,那时候刚刚被宋钦宗处死。

不论无论如何,高俅虽然是奸臣,但还算那么一点点良心。高俅还曾经向宋徽宗举荐刘仲武之子刘錡,刘錡在南宋时期著名的抗金名将,民族英雄。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