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宗族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自产生姓氏后,宗族文化就成了农耕时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别是进入封建时代后,大到朝代的皇族,小到地方的黎民,无论是生活,还是生产,都离不开宗族文化的影响,甚至是一荣具荣,一损俱损。

宗族文化对人与社会的影响如此大,自然不能仅限于口头上的宗族维系。而是需要具像化的实体来给族群一个产生凝聚力和精神信仰寄托之所在,这个“所在”就是“宗祠”,泉州人把它叫“祖厝”,根据所承担族群大小不同,泉州人把宗祠分为两级,面向本村本姓氏的叫“祖厝”,祖厝是应对全族的,不分房祧,是全族大事时的举办场所,也是供奉祖先神主牌位所在。

而祖厝如果重建,建好就得择日举行盛大的“进主”仪式,全族人,包括在海外已传多代的本族人都会回来。然后在仪式举行完后,会举办丰盛的宴席供应所有参与人员用餐,宴席上会聘请专业司仪主持,还有若干表演。宴席开始前,所有人员起立听国歌乐,乐毕才正式进入用餐阶段。

平时的祖厝正堂是不开的,只有族内大事才会开启,只留偏厅供守祖厝人员驻守活动。

对本族人员来说,祖厝遇有大事才会前往,平时与自己这房祧关联更紧密的是“公妈厅”,也就是“祖公祖妈厅”的简称。翻译成普通话就是供奉先人的地方,泉州人把对地方有贡献的男性历史人物和祖先大名后面加了个“公”字做为尊称,如“康王公”。同理,女性历史人物和祖先称之为“妈”做尊称,如妈祖、七娘妈(织女)等。

每年固定时日,各房祧的人会自发前往公妈厅祭拜先人。按要求煮好菜,如份数、祭祀允许6的菜品等。带上香和金纸前往公妈厅烧金(烧香纸,泉州人叫烧金,也泛指去寺庙拜拜和传统节日进行)。

表面看,以上种种好似劳民伤财,于个人而言好似没什么意义,实则不然。宗族文化的硬件(建设、物品)使本族人无论离开多久,离开多远,他都有一个具像化的根在,乡愁不再是飘渺的,永远提醒自己是从哪来的。所以,在抗日战争时期,福建籍(特别闽南)华侨华人是全国捐款捐物最多的族群,也是反哺故乡最多的族群。而宗族文化的软件(信仰、传承)维系,则有助于族人团结并产生凝聚力。特别是住在本土的族人,日常生活中的大事,如红白事、考上大学、为国争光、光耀门楣等,都会得到宗族的帮忙或奖励。

只是,农耕时代的宗族文化有不少的糟粕。加上中国有相当部分的区域传统断层,导致现代社会有部分人因不了解而对宗族文化产生不理解,认为是封建糟粕。

其实现代的宗族文化早已去掉农耕时代的种种不堪,相反,上场的全是满满的正能量。在泉州,去拜拜或祭祀祖先,都是先求风调雨顺和国泰民安。对外,在地方大事时,各村的宗族理事会往往都会出面,或传达,或凝聚本族力量,为地方出钱出力。对内,在本族人有需要时,或安排,或协调各方情况,为族人排忧解难。
提醒小贴士:泉州从城市到农村有很多数百年历史美仑美奂的祖厝,这些祖厝除了本身就是文物古迹外,其所代表的族群不但有激情燃烧的奋斗发展史,还有与国家和国外等相关联的辉煌历史,很值得提前做下功略进行历史文化深度游。
声眀:原创,除头条系统转发功能转发外,拒绝搬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