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钉烧、垫饼烧、匣钵烧,柴烧制瓷的3种方式你知道多少?

小陈茶事 2024-11-19 20:49:34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大鱼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茶友买了个柴烧盖碗。

极少能烧出来的“落日熔金”系列。

碗身的花纹,宛如天边绚丽多彩的晚霞,柴烧火痕的色彩过渡从橙黄暖黄到柔和的橙红,均匀地铺洒着。

丰富的柴烧肌理变化,有的飘逸如彩带,有的则细若恒河沙数,晕染出无数金花、金沙纹理。

茶友收到后,对那款盖碗爱不释手。

摩娑良久之后,生出了疑问:“为什么盖子中心有一圈白,什么花纹也没有?”

那是柴烧时留下的支钉痕迹。

烧柴烧盖碗时,碗底是“三支钉”,盖子顶心是“单支钉”。最终烧出来会在相应位置上留下相对应的白痕。

茶友闻言,抛出新的疑惑:“那为什么别家的柴烧杯,底部不长这样呢?”

发了图片过来。

细看,发现那款柴烧杯采用了另一种烧制方式——垫饼烧。

说到传统的柴烧制瓷方式,粗略划分下,有支钉烧、垫饼烧、匣钵烧这几种。

每一种之间,各有优劣不同。

第一种柴烧方式:支钉烧

【支钉烧定义】

支钉烧是柴烧制品最常见的烧制方式。当茶友们第一次入手柴烧品类的茶具时,免不了要与支钉烧打交道。

支钉,顾名思义,是起到支撑作用的小钉子。

柴烧所用的支钉,是用一种类似黏土的耐火物质,将其制成小块状的分隔支架,将杯盏、盖碗、茶壶等支撑起来,防止它们与底板粘连。

若不放上支钉,柴烧期间,高温状态下的灰烬会发生熔融反应,导致一整窑的泥坯全部粘在底板上,一个成品瓷器都取不出来,全浪费了。

像是蒸包子馒头没有用蒸屉,而是直接下锅。

最终煮出来的,是一张全部糊在一起的大肉饼子.....

【支钉烧优点】

成品画面极美。

有了支钉做底座,泥坯与窑床的接触面积就会大大减小,泥坯底部几乎能够完完全全被落灰釉给覆盖住,形成变幻无穷、自然天成的独特柴烧花纹与丰富的肌理效果。

开窑之后,敲掉支钉,随手拿出一只柴烧杯细细观赏。

杯子内外,甚至杯底底部,处处皆是火痕、柴烧泪釉、柴烧花纹。

赏玩之时,不论从哪个角度都能收获独一无二的美。

在柴烧爱好者眼里,支钉痕可不是什么瑕疵,而是一种极具独特魅力的装饰元素。

它为柴烧增添了古朴典雅的韵味,也充分体现了制作工艺的精细和独特之处。

故而,柴烧瓷器上的每一个支钉痕,都在默默诠释着匠人们的细节和专注。

【支钉烧缺点】

成瓷率低。

支钉烧的制作并不简单,通常得经过精心的打磨和反复的调整,才能保证支钉的大小、形状以及高度都保持一致。

这无疑增加了制作柴烧的工序繁杂度,也耗费了更多的时间成本。

一个个小小的支钉,看似不起眼,却是影响一整窑作品的成败关键。

且,囿于支钉与柴烧底部的接触点实在有限。

在高温烧制时,由于受力不够均匀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瓷器很容易出现晃动、倾斜的状况,甚至还有可能直接倒塌。

烧出来的作品,就会变形开裂,或者与旁边的瓷器粘连在一起。

就像李麻花从景德镇背回来的大块柴烧棚板装,因为支钉的位移倾斜,大量花纹美丽的柴烧杯粘连在底座上,再也取不下来了。

只能装裱起来,做成一幅画,挂在墙上做饰品。

第二种柴烧方式:垫饼烧

【垫饼烧定义】

如果说,支钉烧的支钉,形状类似一颗颗小钉子。

那么,垫饼烧的垫饼,则外形如饼,是一块平整的白色圆片。

垫饼的材质,多采用粗制粘土制成,有白色、浅灰、深灰等多种颜色区别。

在柴烧制瓷的过程中,人们通常把泥坯放在垫饼上,再放进底板,进行烧制。

于泥坯而言,垫饼面积宽大,稳定性强,不易倾斜,能起到隔离和保护的作用。

【垫饼烧优点】

垫饼能够给器物提供更加稳定的支撑面。

相比之下,支钉烧类似站梅花桩,要考验平衡力,而垫饼烧则踏踏实实,如履平地。

柴窑在烧制期间,器物会受到风力等各种力的作用,温度也在不断地变化。

垫饼的存在大大降低了因为受力不均衡或者温度变化而致使瓷器发生变形或者倾倒的风险。

好比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垫饼为瓷器打造了一个坚固的避风港,让瓷器能够安稳地经历烧制的考验,有效地提高烧制成功率。

另外,垫饼的制作过程也相对简易,只需用比较粗质的粘土制作出大概的形状就行了,完全不需要像支钉那样进行特别精细的加工。

哪怕垫饼本身做得偏厚一些,略薄一分,都不妨碍它能提供稳稳的支撑面,烧出一窑成品率极高的瓷器来。

【垫饼烧缺点】

垫饼烧的时候,因为器物底部和垫饼直接接触,在高温的作用之下,天然落灰釉没办法在这个接触的部位充分地流动和覆盖。

会导致这一部分的釉面可能会出现不完整、不均匀的状况。

打个比方,可能会有一块地方落灰釉层特别薄,颜色也比较淡,跟其他地方形成鲜明的对比,严重影响了整体的美观程度。

同时,由于垫饼挡住了火苗的乱窜,使得瓷器底部的花纹,朴素简洁,不会烧出美丽的火焰纹理来。

另外,垫饼会在器物底部形成较大的接触面痕迹。

若想追求全方位,里里外外都实现丰富多变的柴烧花纹,难。

至少,杯底的地方没法接触到落灰,无法形成落灰釉面,只能呈现出一个光滑平整的底圆。

第三种柴烧方式:匣钵烧

【匣钵烧定义】

匣钵烧,指瓷器柴烧过程中,使用匣钵进行烧制。

匣钵是采用耐火材料制成的容器,常见为圆钵形。

底下是一个大圆缸,中空,顶上有个盖子盖住。

它具有较好的导热性和热稳定性。

好比给器物专门增加了一个保护罩,既不影响柴烧内的温度传递到匣钵内,又能减少制品黏连,提高成品率。

【匣钵烧优点】

首先,它能保护器物。

能把火焰、落灰还有窑里的杂质都隔开,不让器物表面被弄坏,保证最后做出来的落灰釉样子好看,也干净。

其次,能让温度相对稳定。

能让温度环境比较稳定,温度波动对烧瓷器的影响变小,这样做出来的瓷器质量更好,也更稳当。

再次,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粘连。

不会让器物在烧的时候,和窑具或者别的瓷器粘一块,残次品少了,烧成功的机会就大了。

最后,可控性较强。相对而言,匣钵烧使器物受热更加均匀,有利于釉色和质地的均匀呈现,减少烧制瑕疵。

【匣钵烧缺点】

匣钵做起来,得用不少材料和时间。

而且,匣钵用多了可能会坏或者变形,得定期更换,这无形中会大大增加烧制的成本。

另外,柴烧本来就费能源,耗费木柴。

再用上匣钵,就得用更多燃料才能达到成瓷所需要的极高温,增加了烧柴的成本。

最要紧的是,因为匣钵把瓷器隔开了,火焰和落灰跟瓷器直接接触少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天然柴烧能带来的那种特别丰富又独特的纹饰、肌理效果。

像支钉所形成的自然落灰釉、特别的火焰痕等等,虽然也会出现,但量少而轻淡,称不上丰富而绚烂。

【后记】

除了上述三种主流的柴烧方式之外,还有一些改良版的,比如在垫饼烧的基础上加上一个笼罩,让轻微的烟熏过瓷器表面,形成如水墨画一般的烟云缭绕的效果。

等等。

时代在进步,匠人们在改良与创新,企图在这个日新月益的社会里,创造出独属于自己的艺术。

我们喜欢传统,但我们也接受在传统的基础上做出小小的创新。

无关痛痒,却耳目一新。

这才是这个千年瓷都屹立不倒的风骨。

这才是我们热爱景德镇瓷器的初衷。

有大把的年轻人在这里,创造他们的热爱,并,引来热爱的我们。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