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快乐的公岁老汉

昨天,我在江城武汉办完事后,乘高铁返回浙江。坐我旁边、靠窗的是一位看上去花甲年龄的老汉。未及我开口,老人先冲我礼貌笑了笑

昨天,我在江城武汉办完事后,乘高铁返回浙江。

坐我旁边、靠窗的是一位看上去花甲年龄的老汉。未及我开口,老人先冲我礼貌笑了笑。我落坐后,老人先问我:“先生,侬到啥地方?”呵,石骨铁硬的宁波话,让我顿感几分亲切:“老师傅,我回宁波,您也是宁波人?”

老人笑道:“我家住舟山。”宁波与舟山两地语言,除个别词语发音略有不同,区别微乎其微,两地人相遇,若不自我介绍,很难通过语言区分宁波人和舟山人。舟山人说的宁波话,比宁波下辖的象山,宁海,奉化人说的宁波方言更地道。

刚与老人聊上几句,车厢一头传来“米饭套餐,新鲜的套餐,35元一盒,来,请让一让、让一下”的吆喝声,一位服务员把小餐车推到我跟前。我问老人:“您需要吗?”他摇摇头,我打开手机正准备扫码买一份。老人拉了一下我袖子,劝我:“不急不急。”他放低声音,说:“再等一会,以我41点5公岁的经验,不出一会,一样的饭菜,保证便宜10元。”

41点5公岁?我先是一愣,但很快反应过来了,身旁这位老人居然年高83岁。说实在,虽不能用精神矍铄、红光满面来形容他,但从他幽默淡定、从容利落,尤其是他独自一人出远门这一点,不免让我吃了一惊。我问他:“您老这大岁数,一人出远门,家人放心吗?”

“没事,老伴早没了,两个儿子,二儿子前几年生坏毛病,也走了。那年小儿媳妇还不到50岁,年轻,我动员她改嫁了。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何必非要过苦日子。”老人的话说得十分直率。我问老人:“您来武汉,是走亲访友,还是办事?”

老人打开了话匣子:“呵,我是来看武汉长江大桥的。”我不解:“真的是来看武汉长江大桥?”老人朝我开心的点点头。

“唉呀,舟山那么大的现代化跨海大桥,就在你家门口,这武汉长江大桥还有啥好看头的啦。”我说。

老人呷了一口茶:“你们年轻,有所不知,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武汉长江大桥通车,全国人民一片欢腾。当时我在上中学,学校为了庆祝新中国建成“万里长江第一桥”,组织我们上街游行。那个欢欣鼓舞闹猛劲,那个扬眉吐气的自豪感,一点不亚于现在人造飞般上天!我当时有两个梦想,一是一定要去看看武汉长江大桥,二是如果有一天舟山到宁波也能造一座大桥,那该多好啊!我把第二个梦想写在一篇作文中,结果遭到同学们的‘口诛笔伐’,说我是异想天开,脑子被海水呛着了,连老师都对我苦笑直摇头。现在看来,是他们脑子被海水呛着了。”老人讲到开心处,哈哈大笑。

那一刻,我也不由自主的沉浸在老人的幸福回忆中。

老人从他的双肩包内掏出一个笔记本,递给我看,说:“这次是孙女帮我买好火车票、订好酒店。你看,这是孙女为我画的线路图,写的清清爽爽。”老人笔记本详细记载着乘车、转车,下车后去酒店、去武汉长江大桥的行走线路、注意事项,就连附近小饭馆也注明了。笔记本记载,老人的下一站是杭州东站,西湖刘庄。

我问老人:“您还准备去西湖玩玩?”

老人说:“西湖我早就去过了,这次是去西湖边上的刘庄。当年,毛主席来杭州就住在刘庄,在那里起草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以前那地方是保密的,普通人进不去。现在开放了,我想去看看,看看毛主席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

杭州东站到了,我帮老人背上他的双肩包,老人与我握手,表情有点认真说:“等到2028年舟山通火车了,你一定要到我家玩。到2028年,我才43公岁,后生着呢。”

我送老人下车,望着渐渐汇入人流中的这位乐观健康耄耋老人,内心涌起一股感动。那一刻,我想起了法国作家萨克雷说过的那句话:“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它告诉人们,一个人有着什么样的心态,决定了他有什么样的生活状态。面对纷繁复杂的生活,必须积极向上,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