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真实想法:大多数国家都希望中国和美国干一架,包括俄罗斯也是这么想的。他们觉得只要这两个国家干上了,他们就可坐收渔翁之利。 从20世纪以来,中国在国际战争中始终保持防御态势。历史事件显示,中国从未主动发动过任何外部战争。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期间,直到日军侵占华北的关键位置,中国国民政府才正式对日宣战。此战争不仅是自卫之举,也是全民族抗战的体现。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民为战胜日本侵略者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伤亡人数高达3500万。这场战争持续了八年之久,期间,日军一度认为占领中国将使其在亚洲处于无敌地位,但中国人民的坚强抵抗最终使得日本的侵略计划失败。 具体到军事行动,如八路军,从战争鼎盛时期的四十万人力,减少至三十万,显示出了抗日战争的残酷与激烈。 而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同样展示了其非侵略性的防御特质。美国军机越过中朝边界并造成中国边境人员伤亡后,中国决定派遣志愿军支援朝鲜,以回应美国的军事挑衅。 这场战争中,中国动员了27个解放军步兵军,超过百万的军力,与朝鲜人民军共同抗战,最终将战线稳定在38度北线。 通过这些历史事件可以看出,中国在20世纪面对外部威胁和冲突时,始终坚持自卫和防御原则。此外,美国在冷战期间和之后的一系列策略错误评估,如低估中国在军事冲突中的防御能力,特别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证明了其对中国战略意图的误解。 美国曾认为中国无法在海外使用武力,更别提与美军在技术和战术上抗衡,但历史事实证明,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在当前国际格局下,台海地区被广泛认为是美中潜在军事冲突的焦点。多数美国人对于远距离作战的能力持怀疑态度,尽管如此,仍有一定比例的民众支持与中国而非俄罗斯军事对抗。这种倾向背后的动因复杂,涉及地缘政治、国力对比等多方面因素。 美国历史上参与战争的次数远超其他国家。自二战以来,美国所参与的军事行动数量甚至超过了其他四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总和。这种频繁的军事参与,显示了美国在选择战争对象时的战略考量,往往选择实力较弱的对手以确保胜利。 特别是在2001年遭遇空前恐怖袭击后,美国动用了巨大的舆论资源争取民意支持对阿富汗采取军事行动,其时超过90%的美国人支持此决策。 而在2003年对伊拉克的军事干预,则以持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虽然具体支持度数据不详,但广泛的反战游行表明,美国民众对于对等实力国家的军事行动持更加谨慎的态度。 与此同时,面对俄罗斯这样的军事强国,只有极少数美国人支持军事对抗,显示出实力平衡是美国人在军事冲突中高度考虑的因素。如今中国的国力已明显超越俄罗斯,包括在军事领域,但仍有约四分之一的美国人倾向于支持与中国的军事对抗。 此外,各国的选择反映了其国家利益与战略定位的多样性。例如,一些国家如英国、日本,选择坚定支持美国,而法国、德国、韩国则展现出更加灵活和权衡的态度。 特别是在欧洲,德国和法国作为欧盟的核心国家,其对外政策尤为引人关注。尽管在美国的压力下,欧盟有时会对中国发表批评言论,但德国和法国仍努力在中美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法国和德国的立场显示,尽管面临外界压力,但仍旨在维护欧盟的独立性和战略自主权。 德国在这一过程中的角色尤为复杂。一方面,德国内部存在一种对中国持批评态度的声音,这种声音在安格拉·默克尔即将离任之际变得尤为明显。 另一方面,德国与中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深厚,双边贸易额巨大,特别是在汽车制造、电子电气和机械领域。这种深度的经济互依性使得德国在对华政策上必须权衡经济与政治因素。 在军事领域,尽管德国军力在二战后大幅削弱,但其军事设备和技术仍保持现代化水平。然而,实际的军事投入和操作能力相对有限,特别是在远离欧洲的亚洲战场。因此,即使在中美潜在的军事冲突中,德国的实际军事参与可能性也不大。 在2022年,美国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访问台湾,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一行为被视为对中国的挑衅,尽管中国方面曾多次发出警告。 此后,美国不仅个别行动,还联合其北美邻国加拿大介入台海局势,派遣导弹驱逐舰和导弹护卫舰穿越台湾海峡,显示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和战略意图。 美国此举明显显示了其采用冷战时期思维,意图通过军事同盟来遏制中国的崛起。目前,美国已经将其在亚太地区的超过60%的海空军事力量部署在此区域。这种军事部署不仅是对中国的直接挑衅,也是对地区和平的潜在威胁。 尽管面对美国的军事压力,中国坚持不首先使用武力的原则,重视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然而,如果美国继续其军事挑衅,中国也准备展示其国防实力,这反映了中国14亿人民的集体意志。这种意志不仅源自国家的自我保护需求,也是对外部干涉的坚决回应。 参考资料:陶文钊著. 中美关系史 2001-2016[M]. 2023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