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河财经】昨天看到一篇文章,讲大国工业如此强大,但反映在企业利润和居民收入上,结果又普遍非常骨感。至于其中原因,结论就是国内企业都太强大,导致国内竞争激烈到不赚钱,但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就是轻松平推,所以任凭不友好们百般限制,外贸出口都保持了强劲的韧性,收获海量外汇的同时,还以国际雷锋的精神压低了世界通胀。字里行间都充斥着一股爽味。 看完五味杂陈。合着“我们”的目的根本就不是为了赚钱,就为了爽。怎样最爽?打死打残对手就爽。 这特么是一种精神病。 西方企业和整个社会氛围,都非常抗拒、甚至敌视这种精神病。 我的几乎整个职业生涯,都伴随着跟几家欧洲公司打交道的过程。其中一家名为S公司的专业自动化装备公司,从大约40年前开始,突然就被来自大国铺天盖地的订单砸到晕头转向,晕到什么程度?一个月收到的订单,最高峰能达到之前两三年的出货量。交不了货?我加钱!想象一下,就是台下乌泱乌泱争先恐后举着钱疯狂喊加价的买家那样。大国企业碰到这种情况,想都不用想啊,上产能啊!而且一定是根据前期销量趋势画个延长线,根据这条线来预测未来销量,把产能提前三两年就给加到位。 但这家S公司没这样做。召集两家行业小弟在协会框架下开会讨论了好几天,根据大国市场可能的最终产品销量、销量达峰时间画了一张图,认定了“可持续”的设备需求量,产能就按这个量规划。而且这个规划一执行就是近三十年。 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们算错了,流失了起码大几亿美元订单,“培养”了一家比他们三家相关产能相加还多几倍的大国竞品公司,但无论怎样,他们的产能和价格默契就是纹丝不动,佛系得不可理喻。只是人家没闲着,从90年代初开始,S公司就把经营领域从70余年历史的单一专用装备,扩展到多个之前全球相对空白的更大的工业装备领域,从200来人的中小公司成为4000多人的跨国集团。 而大国的相关生产线,目前仍有订单可运行的,早已不足1/3,目前正在快速向着1/4、1/5迈进;行业大佬们独霸全球市场的狂热梦想,更在十年前就被四十几个国家陆续推出的反倾销税给浇得灰飞烟灭。至于那家国内竞品公司数以倍计的产能,现在当然也只能孤零零地躺在偌大的厂房中生锈。 还有个更显屈辱的故事:即便在那个行业国内市场火爆到赚钱赚得手抽筋的年代,行业内各大企业之间,对来自欧美的那些利润微薄的OEM订单,卷价格都能卷到刺刀见红:他能创汇而我不能,领导会怎么看?会不会把优质资源都给他?不赚钱也干!对比前面说的那三家鬼佬公司,销量低谷期的时候,面对某家国内客户用尽各种鬼怪级挑拨压价的手段,最大的“让步”,是羞辱式的合同总价降500美金。我亲历的。 这两种思维,根本就在不同的维度上。 天地本宽。奈何这里每个人都想“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这种低维度思维的结果,就是足够20亿人住的房子、就是一国就能满足全球需求的汽车产能、就是一国短短数年就鼓捣出2倍于全球总需求的光伏产能和新能源上游产能…… 对仍然骄傲于“崛起”、“独霸”的大旗党来说,是时候降低一点豪情、关注一下自己的账户了。因为这些天量的、注定最终无效的产能的背后,就是你放在股市的资金、放在银行的存款——如果有的话。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