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句实话: 如果不是要上班挣钱,我宁愿天天待在家里,看完你就知道为什么了。作家余秋雨曾说,“人折腾人,人摆布人,人报复人,这种本事,这几千年来,也真被人类磨砺到了炉火纯青之地步。” 朋友们,你们是不是也常常幻想着,如果生活有“一键暂停”键,咱们是不是就能心安理得地窝在沙发里,与书香为伴,直到地老天荒? 别急,我这就给你揭秘,为啥“上班挣钱”这事儿,在咱们的小日子里,竟成了逃离“宅家诱惑”的最大理由。 咱们得聊聊那些让人欲罢不能的中国书籍。 《红楼梦》里大观园的繁华与哀愁,要是真能身临其境,每天跟林黛玉学学吟诗作画,跟贾宝玉探讨人生哲理,谁还愿意早起挤地铁呢? 但转念一想,真这么干了,怕不是得先被贾母念叨:“你这孩子,怎么就不懂得生活的艰辛,赚钱养家才是正道啊!” 看来,这即便是书里的世界,也逃不开“人折腾人”的定律,只不过换了个更文艺的场景罢了。 记得我邻居张大爷,退休前是单位的一把好手,退休后本想天天钓鱼遛鸟,结果却成了社区活动的积极分子,组织书法班、教孩子们下棋,忙得不亦乐乎。 有次我调侃他:“张大爷,您这是又找到新工作了?” 他乐呵呵地说:“人嘛,总得有点事儿干,不然这日子就跟白水煮青菜似的,淡出个鸟来!” 看看,连享受退休生活的老人都懂得,适度的“折腾”才是生活的调味剂,更何况咱们这些正值壮年的打工人呢? 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这话放在咱们这“宅家”与“上班”的抉择上,也是再贴切不过了。 咱们不是不愿意宅,只是明白,通过上班挣钱,咱们不仅能养活自己,更能在这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让“宅”的时光更加有滋有味。 有了经济基础后,才能更自由地选择何时何地“宅”,以及如何“宅”出品质,“宅”出境界。 下次想偷懒的时候,不妨想想这些,或许就能找到继续前行的动力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