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真主党狂轰滥炸,打击力度前所未有,以色列警报声响了一夜 近日,中东地区局势再次紧张升级。 黎巴嫩真主党宣布出动大量无人机,对以色列北部多个军事目标发动报复性打击,造成至少1名以军士兵死亡,多人受伤。 整个夜晚,防空警报声彻夜响彻以色列上空,再次打破了这片饱经战火洗礼的土地短暂的平静。 与此同时,美国国务卿布林肯第9次访问中东,试图在巴以冲突中斡旋,但收效甚微。 真主党此番突然发难,无疑给本就岌岌可危的中东和平进程再添变数。 渊源:宿敌间的恩怨情仇 要理解此次事件,不得不追溯到真主党与以色列间的恩怨渊源。 作为一支什叶派民兵组织,真主党自1985年成立伊始,就将抵抗以色列视为头等大事。 真主党认为,以色列非法占领了黎巴嫩南部土地,侵犯了阿拉伯人的利益,必须予以回击。 在2006年夏天爆发的第二次黎以战争中,真主党凭借游击战、城市战等不对称作战方式,给以军制造了不小麻烦,让这个区域性军事强国饱尝苦头。 这场持续33天的战争,让真主党一战成名,成为抵抗以色列的领头羊。 此后的岁月里,真主党频频出击,跨境袭击、火箭攻击等成了家常便饭,令以色列视其为心腹大患。 以军则发动了多次大规模军事行动,意图彻底铲除这个眼中钉。 双方你来我往,矛盾升级,冲突不断,中东局势跌宕起伏。 直到今天,真主党与以色列的恩怨情仇,依然是影响中东格局的关键因素之一。 博弈:各怀鬼胎的中东棋局 事实上,中东地缘政治向来错综复杂,真主党与以色列的较量只是这盘大棋的一个缩影。 在真主党背后,有一个强大的盟友在提供支持,那就是伊朗。 作为中东地区的什叶派大国,伊朗一直把真主党视为抵御以色列、扩张地区影响力的重要棋子。 多年来,伊朗为真主党提供了大量资金、武器装备,在军事、情报等方面给予慷慨援助,以遏制以色列、谋求区域话语权。 以色列自然不会袖手旁观。 作为美国在中东地区最重要的盟友,以色列始终享有美国的鼎力支持。 在美国的默许和纵容下,以色列频频对黎巴嫩发动军事打击,从空中、地面多个方向对真主党的军事设施、弹药库等进行定点清除,意图削弱其作战能力。 双方明争暗斗,暗流涌动,中东局势时刻面临爆发的风险。 困境:内外交困的真主党 尽管真主党武装力量不容小觑,但其目前的处境并不乐观。 在国内,真主党面临着来自各方的压力。 黎巴嫩作为一个多宗教、多派别的国家,不同政治力量对真主党存在不同看法。 不少黎巴嫩人指责真主党擅自对以色列发动袭击,将本不富裕的国家拖入旷日持久的战争泥潭,民众怨声载道。 在国际上,真主党同样面临巨大挑战。 美国等西方国家将真主党定性为"恐怖组织",冻结其海外资产、限制其国际活动,并不断施压黎巴嫩政府,要求其"解除真主党武装"。 在多重打压之下,真主党的经济状况每况愈下,组织运转举步维艰。 而以色列军队更是穷追猛打,数次突袭行动都给真主党造成重创,组织高层人员和重要军事设施频频遭殃。 内忧外患之下,真主党如何突破困局、走出困境,考验着这个组织的智慧和勇气。 僵局:美国"调停"天平失衡 眼下,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再度出访中东,试图为巴以冲突"降温"。 但他的"劝和"努力恐怕难见成效。 长期以来,美国在中东问题上难辞其咎。 一方面,美国与以色列关系亲密,对真主党、哈马斯等组织有根深蒂固的"反恐"偏见,在谈判中不可能做到真正公平公正。 另一方面,以军频繁空袭黎巴嫩平民区,造成大量无辜伤亡,行径令阿拉伯世界愤慨,但美国对此却态度暧昧,难辞其咎。 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美国同样表现得左右摇摆、难以令人信服。 此番与以色列总理会面后,布林肯一反常态,高调喊话哈马斯,要求其接受停火协议,但对以军在停火期间连续对加沙地带动武、制造流血冲突的行为却只字不提。 美国的公信力和中立性遭受质疑,很难成为真正的和平调停者。 事实上,冲突各方都对美国的"周旋外交"心存疑虑。 以色列质疑美国對伊朗的制裁力度不够,难以遏制其核计划;巴勒斯坦则批评美国偏袒以色列,对巴方权益漠不关心;阿拉伯国家则痛斥美国在地区问题上"双重标准",助长了以色列的嚣张气焰。 在各方矛盾尖锐对立的情况下,美国的"和平倡议"无异于镜花水月,难以实现。 变局:战火溅开,前路未卜 纵观历史,涉及中东地区的战火往往具有极强的蔓延效应。 巴以冲突由来已久,真主党与以色列的恩怨情仇更是错综复杂,单靠一两次和谈、停火,很难从根本上化解。 此番真主党主动发难,虽有捍卫黎巴嫩主权、保护阿拉伯利益的正当性,但无异于在本就风雨飘摇的中东地区投下了又一颗炸弹。 即使哈马斯与以色列眼下达成停火共识,但局部冲突恐怕难以避免。 真主党的突袭行动,势必会引起以色列的强烈反击,黎以冲突恐陷入报复性循环。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中东的明天究竟何去何从,还需拭目以待。 大家对此怎么看呢?一起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