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与蒋英的感情,很大一部分,是靠父辈“遗传”下来的。他们的的爱情故事跨越了几代人的时间,见证了他们由兄妹情深发展为终身伴侣的过程。这对璧人的渊源可以追溯至上世纪初。 (主要信源:原文登载于庆阳政法 2019年9月19关于“钱学森与蒋英,23年的兄妹成了夫妻,在人民大会堂上感谢夫人”的报道) 1911年12月11日,钱学森出生于上海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父亲钱均夫曾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与此同时,蒋英的父亲蒋百里则是近代著名军事家。 巧合的是,钱均夫与蒋百里在浙江求学时结下了同窗好交。毕业后,他们一同赴日本留学,友谊由此更加深厚。 回国后不久,两人相继成家。钱家诞下了独子钱学森,而蒋家则一口气生了五个女儿。钱夫人羡慕蒋家能有这么多孩子的喜悦,大胆提出想让蒋家送一个女儿给他们做干女儿。 当时这种"过继"做法在社会上较为普遍,再加上蒋百里也看重钱家好家风,就同意把三女儿蒋英送到钱家。 1924年,13岁的钱学森迎来了8岁的"妹妹"蒋英。刚开始,蒋英常哭闹着想回娘家,钱家只好把她送了回去。 临别时,他们开玩笑说:"既然做不了女儿,将来就当钱家的儿媳妇吧。"多年后,这句戏言竟成了现实。 1935年,钱学森赴美留学,临行前蒋英送给他一本唐诗选集。异国他乡,钱学森常拿出这本诗集倍觉亲切。 12年后,钱学森学成归国,而蒋英早已是国际知名音乐家。这时,钱家开始为钱学森物色对象,作为"妹妹"的蒋英也打算撮合。 出乎意料的是,钱学森向蒋英直白地表白心迹,并邀请她一同去美国。多年的暗生情愫终于浮出水面。蒋英虽一开始有些疑惑,但最终还是信任了这个"兄长",毅然和他走到了一起。 婚后的钱蒋二人工作和生活互不干扰。蒋英全力支持丈夫的科研事业,而钱学森也尊重妻子的音乐追求。 1991年,钱学森获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时,他在人民大会堂上公开感谢蒋英多年来的支持和牺牲,称赞两人44年的婚姻生活十分幸福。 直到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离世,他们已相伴62载。这对"兄妹夫妻"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爱情的永恒和美好。 他们的故事不仅传为佳话,更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亲情、友谊和爱情的高度重视。 从钱学森父母与蒋英父亲的深厚友谊,到两家因此结下的姻亲关系,再到后来钱蒋二人发展出爱侣之情,整个过程充满着对人性美好品质的礼赞。 钱均夫和蒋百里的同窗之谊,让他们在事业有成之后依然能保持亲如初恋的友情。两人不远千里,只为让彼此孩子都不至于孤单。 钱夫人对蒋家女儿的羡慕,反映了中国妇女渴望孩子的心理;而蒋百里虽是军人出身,却颇有见识也明白婚恋的真谛,愿意把女儿送人做干女儿,避免她受人欺侮。 蒋英的母亲固然想念女儿,但也愿意让她过继到钱家,说明当时人们对所谓"私有制"的观念并不那么僵化。钱家收养蒋英,不仅没有把她视为外人,而是一视同仁。 钱学森幼年时对"妹妹"蒋英更是疼爱有加。长大后,钱蒋二人之所以能最终走到一起,除了基于对彼此的了解和信任外,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 钱学森作为科学家,钻研新理论新技术无疑是为国争光;而蒋英作为音乐家,致力于中国声乐事业的发展,同样是在弘扬民族文化。 两人在事业方向上不谋而合,为祖国的富强作出了各自贡献。他们的爱情故事最后被钱学森在领奖时公开提及,也折射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夫妻相敬如宾、知书达理的一面。 钱学森虽身居科技领域,却从未自视过高,而是诚恳地感谢妻子多年的支持和付出,钱蒋二人的一生浓缩了中国人对家国、友谊、爱情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