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明代宣府镇的军马和马市 安承轩 明代宣府镇是与甘肃镇齐名九边之一,有着特殊的战略

明代宣府镇的军马和马市 安承轩 明代宣府镇是与甘肃镇齐名九边之一,有着特殊的战略地位,明廷在此处部署了大量兵力,最多时驻军达15万之多,为九边中驻军最多时的军镇之一。与此同时,有着保卫京师最重要职责的宣府镇,也部署着最多时达5万余匹军马的重要军事战略力量,成为当时部署兵力与马匹最多的军镇之一。据有关资料记载,从明洪武元年(1368年)到隆庆五年(1571年)明蒙实现和议,期间约200年时间,宣府镇所属各城堡至少发生各类战事120余次,为了抵御蒙古骑兵的侵扰,明朝不断加大骑兵建设,以适应对蒙古守御战的需要。如此,马与宣府镇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正因为马匹是当时最重要的军事战略物资,所以明廷十分重视马政,设有完善的马政机构。中央设有专门管理马政的机构,御马机构太仆寺设立于明洪武年间,并在全国各地设立相应的管理马匹机构。明初,分为两京,所以设立南、北两个太仆寺,分别负责军队的马匹放牧于民间养马的征收与放牧。在适宜养马的地方设有专业马场,专门为军队养殖军马,这是明代马政的重要表征。 明代设有专门的马户。民间养马制度分为三类:户马、寄养马与种马。户马,是为战时军马提供作准备,寄养马是将国家的军马交给养马户暂为喂养,种马则是用来培养良马的马匹。张家口阳原县系列以马坊为名的村庄,比如头马坊、二马坊、三马坊等,就是明代专门为国家培育军马的地方。《明史》记载:“永乐中又置草场于畿甸。寻以顺圣川至桑干河百三十余里,水草美,令以太仆千骑,令怀来卫卒百人分牧,后增至万二千匹。宣德初,复置九马坊于保安州。” 在大力养殖军马的同时,明隆庆五年(1571年),明蒙之间终于实现了和平,双方商定在长城沿线的11个地方开设马市,允许蒙古人以马匹、牛羊换取明朝的粮食、布匹、铁锅等生活必需品。其中宣府镇的马市开设于张家口,由于张家口优越的地理位置,较短时间内,便成为长城沿线最大的马市。有资料记载,明万历十一年,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三镇马市共成交马匹45000匹。其中宣府镇的张家口马市成交有30000匹,占三镇总成交量的三分之二。张家口马市的繁荣,既对促进明蒙友好作出了突出贡献,也对张家口由武城向商城的转变,起到了推动作用。 据清乾隆版《宣化府志》记载,明代宣府镇所属诸多城堡中都建有马神庙,有近30处。主要有宣府镇城、张家口堡、葛裕堡、常峪口、羊房堡、龙门关、金家庄、三岔口、雕鹗堡、万全右卫城、怀来城、保安城、新保安堡、榆林堡、土木堡、矾山堡、沙城堡、蔚州城、阳原东城、阳原西城、怀安城、延庆州等地。这些马神庙的建筑是为了祈求宣府镇所有的军马膘肥体壮,无病无灾,随时可以驰骋疆场,保家卫国。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当时军马对宣府镇,乃至整个国家军事防御的重要性。 简而言之,明代宣府镇配备军马的数量为九边之首,马政机构健全完善;张家口马市为长城沿线最大,在诸多城堡中皆建有马神庙,充分说明宣府镇的防御体系中军马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