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第一商会"泰山会"突然解散?原来在2009年,作为联想总裁的柳传志准备私有化公司,急需买下中科院持有的29%的股权。此时联想在成功收购IBM个人电脑部门后,已跃居全球第三大PC制造商,迎来发展高峰期,因此很多人都想要买下这部分股权。然而,柳传志却选择了寻找自己在泰山会上的同伴,即卢志强。经过一番激烈角逐,卢志强以27.55亿元的超低价格成功购得中科院29%的股票,并与柳传志签下一致行动人协议,自此,联想成为一家纯民营企业。 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领域的崛起,中关村作为科技创新的重地,逐渐聚集了一批具有前瞻性和创业精神的科技企业家。这些企业家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借助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市场经济的风口,迅速成长为各自领域的佼佼者。 1983年,科海公司和京海公司分别由陈庆振和王德宏创立,开始在硬件销售和软件开发领域探索商机。 随后的1984年,段永基离开北航研究中心,加入新成立的四通集团,公司聚焦于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同年,柳传志创办了联想集团,公司以二十万元的起始资金,迅速在计算机行业内崭露头角。 这些企业家在中关村这一科技创新的沃土上,不仅仅是在商业上寻求发展,更通过频繁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了一种深厚的同行关系。他们经常聚集一起,探讨行业趋势,交流创业经验,共同面对市场的风险与挑战。 1987年,随着个体的成功和团体影响力的扩大,国家科委牵头成立了“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以整合这些分散的力量,提供一个更宽广的平台。此举一方面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中关村科技企业家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快速适应能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的小团体规模迅速扩大,成员数量增至七八十人,这使得初衷的亲密交流和高效沟通受到了挑战。因此,在1993年,一部分核心成员在华怡芳的领导下,决定在山东成立了一个更为独立和封闭的组织——“泰山会”。 在1983年至1993年间,中国经济体制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重大转型。在此背景下,中国的民营资本开始显现活跃态势,一批民营企业家逐渐崭露头角。 这一时期,各种商业组织和私人俱乐部应运而生,其中“泰山会”便是一例。该组织最初以商业论坛的身份出现,后来逐渐转为一个更为隐秘的商业联盟。 “泰山会”的成立背后,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侧面: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资本和资源的集中程度加深。会员们在保持低调的同时,通过严格的入会机制和淘汰规则来维持其独特性和效率。 到2005年,该组织的正式成员数被限定在16人。这些成员包括多位中国商界领袖,如联想集团的柳传志、四通集团的段永基等,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各自行业的领军人物。 “泰山会”的操作方式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成员之间遵循严格的保密协议,不对外公开会议内容和成员信息,甚至连聚会地点也会去除所有显眼标志,以避免外界注意。其次,成员在商场上互相支持,包括相互持股、提携等,形成了一种“共荣共退”的商业同盟。 这种模式在1994年史玉柱的故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史玉柱曾在珠海野心勃勃地计划建设称为“中国第一高楼”的巨人大厦。不幸的是,这一计划最终因资金链断裂而失败,史玉柱本人也因此负债累累。正当他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时,泰山会及其成员及时伸出援手。 特别是泰山会的一位关键人物,段永基,出面救助史玉柱,以12亿人民币购买了其未上市的保健产品的股份,这一举措不仅挽救了史玉柱的企业,还使得保健品——后来的脑白金——在市场上大获成功。 进一步的,泰山会在2008年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中也显露身影。当三鹿集团的奶粉因添加有害的化工原料三聚氰胺而造成严重社会影响时,多家涉事奶粉公司受到了严重打击,然泰山会的部分成员所属的企业因为内部的保护而避免了法律的严厉惩罚。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许多社会舆论对其成员产生的负面影响事件中,涉及到的大企业家和商人常常能够安然无恙,泰山会的存在与此密不可分。 这种由大资本构成的联盟,不仅在经济上形成了垄断,还在舆论和信息传播上进行了严格的控制。他们利用资本的力量影响公众舆论,同时在商业操作中不惜突破道德的底线,其行为常常挑战着社会的道德观念和法律界限。 在2021年1月20日,有消息称泰山会已经宣告解散。虽然外界对其真实性持怀疑态度,认为可能只是表面解散,实际可能转为地下活动,但至少在公众面前,这个曾经操控多方利益的组织似乎已经结束了其公开的活动。 参考资料:罗小林著. 圈层经济 企业如何针对圈层做产品、做市场[M]. 2017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