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非法强拆的后果!”河南漯河,男子家深夜2点遭遇强拆,担心父亲在屋子里受伤,要求进去,却不料强拆人员阻止了,男子情急之下,便开车撞向拆迁现场,撞到了拆迁负责人,他为此失去生命,事后男子的行为被认定为故意杀人罪,男子一家不服,他们都认为这样的行为是正当防卫。 2019年6月,在河南漯河的一个平静夜晚,一场突如其来的强拆行动彻底改变了刘家的命运。 刘明(化名)是一个30岁出头的年轻人,在当地一家工厂工作。他和父母住在漯河市区一处老旧的小区里,虽然房子不大,但却是他们安身立命的家园。 那天晚上,刘明像往常一样准备休息。突然,一阵刺耳的机器轰鸣声从窗外传来。他急忙起身查看,发现自家楼下已经聚集了一大群人,还有几台挖掘机正在对准他们的房子。 刘明顿时惊慌失措,因为他父亲刚刚因病住院回来,正在楼上休息。 刘明冲下楼,试图阻止这场突如其来的强拆行动。他大声质问拆迁人员:"为什么要在深夜强拆?我们根本没有收到任何通知!" 然而,拆迁人员置若罔闻,继续他们的工作。刘明急得满头大汗,他担心父亲在楼上会受到伤害,于是要求进入房屋确认父亲的安全。 但是,拆迁人员却阻止了他。"不行,你不能进去,我们正在工作。"一个看似负责人的男子冷冷地说。刘明感到一阵绝望和愤怒,他无法想象如果父亲在里面出了什么事该怎么办。 在这种极度紧张和焦虑的状态下,刘明做出了一个改变他一生的决定。他跑向自己停在不远处的汽车,发动引擎,然后猛地踩下油门,朝着拆迁现场冲去。 车子撞向人群,拆迁负责人被撞倒在地。现场一片混乱,尖叫声此起彼伏。当警察赶到时,拆迁负责人已经失去了生命体征。刘明被当场逮捕,他的行为被认定为故意杀人罪。 这起事件在当地引起了轩然大波。刘家人无法接受这个结果,他们坚持认为刘明的行为是正当防卫。 刘明的母亲泪流满面地说:"我们只是想保护自己的家,保护家人的安全。他们深夜强拆,不给我们任何准备的时间,这难道不是违法的吗?" 然而,法律的天平并没有向刘家倾斜。经过审理,法院认定刘明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判处他12年有期徒刑。这个判决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许多人对强拆行为表示愤怒和质疑。有法律专家指出,深夜强拆本身就存在程序违法的问题。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拆迁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应当事先通知居民,并给予合理的搬迁时间。而这次强拆显然违反了这些规定。 同时,也有人质疑法院对刘明行为的定性。有律师认为,考虑到当时的特殊情况,刘明的行为可能符合正当防卫的部分要素。 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 然而,法院在判决书中指出,虽然强拆行为存在程序违法的问题,但刘明的行为明显超过了必要限度,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因此不能认定为正当防卫。 这起案件引发了人们对强拆问题的深入思考。在中国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强拆问题一直是一个敏感而复杂的话题。 一方面,城市发展需要进行旧城改造;另一方面,居民的财产权和居住权也应当得到保护。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起案件发生后不久,有一起类似的强拆事件出现了不同的结果。在河南省另一个城市,一位居民因深夜强拆起诉了当地区政府,最终胜诉。 法院认定,该强拆行为违反了相关法律程序,判决区政府赔偿居民的损失并公开道歉。 这个判决被认为是对强拆行为的一个重要法律约束,也给其他面临类似情况的居民带来了希望。它表明,即使面对强大的行政力量,普通公民也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刘明的案件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刑事案件,更折射出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诸多矛盾和问题。 如何平衡发展与民生,如何在法律框架内解决纠纷,如何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认真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这个悲剧性的事件提醒我们,在处理类似问题时,政府部门应当更加重视法律程序,尊重居民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同时,居民在维权时也应当通过合法途径,避免采取极端行为。只有政府和民众共同努力,才能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公正的社会。 最后,我们不禁要问:如果当初强拆人员能够遵守法律程序,如果他们能够体谅刘明对父亲安全的担忧,如果刘明能够冷静地选择其他方式表达诉求,这场悲剧是否就可以避免? 这些假设无法改变已经发生的事实,但却可以为我们未来处理类似问题提供借鉴和思考。 大风新闻——“包片干部凌晨带队拆迁被撞身亡案”宣判,撞人者一审被判12年,遭强拆者起诉区政府强拆违法胜诉 (文中名字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