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取消编制以后……
编制,一个牵动着万千家庭的存在,取消它,绝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蒋凯就不主张取消高校教师编制,更不主张在较短时间内取消高校教师编制。因为“如果取消高校教师编制,大量高校教师会缺乏工作安全感。从事学术职业需要一定的职业稳定性,保证教师安心工作。短期内迅速取消编制会让高校教师失去工作安全感”。这正是“非升即走”制度在我国高校饱受诟病的原因所在。高校实行全员聘用制后,学校所有教师都是“合同工”。这意味着,即便高校教师预聘期结束后可能会在事实上达成“终身制”,但学校仍有权利因为绩效等原因解聘教师,教师的权益并没有得到更多的保障。而中国高校教师的预聘期考核普遍存在着竞岗现象。教师晋升标准不确定也不固定,并且会随着新进教师的水平升高而水涨船高。为了不失业,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发表最多的论文、拿到最多的项目就成为了青年教师工作的首要任务,以迎合结果导向性的绩效考核。于是,新晋教师们拼命发论文、申项目。近年来,各方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教师的周工作时间超过60小时已成普遍现象。另一项调查显示,在关于“无论如何努力工作,都不能把每件事做好”的应答中,78%的教师给出了肯定答复,这一比例在公司首席执行官(CEO)中也只有48%。而这背后是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幸福感降低、竞相追逐短期成效乃至无人敢坐“冷板凳”等诸多问题。除此之外,研究生招生资格、独立的试验场地、健全的申诉机制、完善的退出机制、“职业污点”观念的转变等等……“非升即走”制度下,教师权益的保障还被重重问题所围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