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老伴,是媒人介绍的,没有谈过恋爱就结婚了。从年轻时候感情就不好。他的性格很偏执,我的脾气很急躁,所以我们三天两头,吵架,冷战如家常便饭。 回首往事,我和老伴的故事始于1975年的春天。那时我22岁,他25岁,都是工厂里的普通工人。 我们是通过邻居王大妈介绍认识的。那个年代,很多人都是这样草草结婚的,谁也没想过什么浪漫恋爱。 记得第一次见面时,他穿着一件褪了色的蓝色工装,站在我家门口,显得拘谨又局促。我们相处了不到一个月,在父母和亲戚的催促下就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婚后很快,我们就发现彼此性格上的巨大差异。 他性格固执,做事一板一眼,从不肯变通。比如说,他坚持每天早上6点起床,不管周末还是节假日。我却喜欢周末多睡会儿,为此我们没少拌嘴。 他还有个习惯,喜欢把家里的东西都摆得整整齐齐,我随手放下的杯子或书本,他总要去"纠正"位置。这些小事日积月累,让我觉得很烦躁。 而我的性格急躁,遇事容易冲动。有时他慢悠悠的说话方式会让我觉得很不耐烦,常常没等他说完就打断他,引发争吵。我们的争吵内容五花八门,从家务分工到孩子教育,再到对父母的照顾,几乎无所不包。 就这样,我们在争吵和冷战中度过了大半辈子。直到前几年,我们都退休了,孩子也成家立业,我才慢慢意识到,与其改变他人,不如改变自己。 我开始尝试用新的方式来维系这段婚姻。首先,我们达成了一个共识:早餐自由。不再固定做早饭,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和需求来安排。 他依旧六点起床喝粥,我则可以睡到自然醒,起来后简单吃点面包牛奶。这个小小的改变,让我们早晨的相处变得轻松了许多。 其次,我们开始分房而居。这个决定其实是在一次大争吵后做出的。那天,我们因为他的鼾声问题又起了冲突。我一气之下搬去了儿子的旧房间。 没想到,这一搬竟成了新的生活方式。我们各自保持自己的卫生习惯,互不干涉。他可以把他的房间收拾得一尘不染,我也可以保持我的小小"混乱"。 分房后,我们的交流反而多了起来。以前同床异梦,反而觉得没什么好说的。现在偶尔在客厅或厨房碰面,反而会聊上几句。 不过,我们也达成了一个默契:尽量减少无必要的对话。特别是在意见不合的时候,我学会了暂时离开现场,给彼此一个冷静的机会。 在处理家庭事务上,我们也采取了分而治之的方法。他负责处理他那边的家族事务,我处理我这边的,互不干涉。这样一来,因为处理家族事务而产生的矛盾也大大减少了。 退休后,我每天都坚持去公园跳广场舞。这不仅锻炼了身体,还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每天和姐妹们跳舞聊天,让我的心情变得愉悦,回到家后也能以更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 在经济方面,我们也实现了独立。各自管理自己的养老金,家庭日常开支也是各自负责。比如,他喜欢喝茶,就用他的钱去买好茶叶;我喜欢买衣服,也用自己的钱。这样一来,因为消费习惯不同而产生的矛盾也消失了。 最重要的是,我学会了避免争吵。以前我总觉得要争个对错,现在我明白了,在很多事情上,根本没有绝对的对错。与其浪费时间和精力去争论,不如选择退让,给彼此一个安静的空间。 记得有一次,他又在指责我把客厅收拾得不够整齐。以前的我一定会立刻反驳,但这次我选择了沉默。我默默地收拾了一下,然后去了阳台浇花。等我回来时,发现他正在帮我整理茶几。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他无声的歉意和关心。 这些年来,我慢慢领悟到,在婚姻中,改变自己往往比改变对方更有效。我开始学会包容他的固执,也在约束自己的脾气。我发现,当我不再对他的行为斤斤计较时,我们的关系反而变得更和谐了。 现在,我们的生活平静而温馨。虽然还是会有分歧,但已经很少爆发激烈的争吵了。我们学会了互相尊重对方的生活方式,也给了彼此足够的个人空间。 回首这段婚姻,我想说的是,婚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没有感情基础就结婚的人来说,更需要后天的经营。关键在于学会理解、包容,以及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 对于那些也在婚姻中苦苦挣扎的人,我的建议是:首先要学会接受对方的本来面目。其次,要勇于改变自己,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对方改变。 再者,给彼此一些独立的空间,反而能让关系更融洽。最后,要学会在生活中寻找快乐,保持良好的心态。 (本文来源于真实生活,无任何不良引导,请理性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