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瓦拉同志
汉朝建立之初,由于秦末大规模的战乱,导致海内残破至极,几乎到了赤地千里、十室九空的程度。按照葛剑雄《中国人口史》的数据,秦朝人口的峰值是3000万,但在汉朝建立之初却锐减到1300万。也就是说,战乱造成的人口净死亡数为1700万,约占秦朝人口峰值的3/5!而按照《史记》的记载,汉朝初年的各大都市,人口数往往仅相当于秦朝的20%-30%,也即超过2/3的城市人口死亡。
汉文帝画像
正因为秦末战乱的损失过于惨重,因此在汉朝建立后70多年间,一直奉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直到汉景帝统治晚期,人口规模才达到秦朝的峰值。对于汉景帝及其父汉文帝,史册不吝溢美之词,认为他们统治下的中国,是一个“海内安宁,家给人足,后世鲜能及之”(见《资治通鉴·卷十五》)的黄金时代,到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完全可以跟尧舜时期的“大治之世”相媲美。
如果只看史书的正面描述,那么“文景之治”的确令人憧憬,其成就值得歌颂。然而,当我们带着冷静、客观的心态,通过对史料进行深入分析,尤其是对当时重要人物的议论来做详细的解读,便会惊奇地发现:所谓的“文景之治”非但不像史书中描绘的那般完美,而且真相还异常残酷,如果非要称它为“盛世”的话,充其量也不过是勉强饿不死人的“盛世”。
汉朝农民驱使耕牛耕作版画
“文景之治”的残酷性最明显的体现在占人口绝大多数、常常被官方誉为“国本”的农民身上,而沉重的赋税和名目繁多的徭役无疑是造成他们苦难生活的“罪魁祸首”。根据史料记载,汉代的赋税约有二十种名目,主要是田税和人头税,此外还有各种名目的徭役。汉文帝父子在位期间,虽然田税降为三十税一,但人头税和徭役却很沉重,常常使百姓陷入倾家荡产、“生子辄杀”的绝境。
除了官府的苛剥外,来自豪强地主的压榨,也是农民生活陷入绝境的重要原因。汉朝初年,朝廷崇尚黄老学说,实行“无为之治”,这固然有利于百姓的休养生息,但与此同时,却也助长了贵族、豪强和商贾等势力的“野蛮成长”。凭借着与官府千丝万缕的关系和极为雄厚的财力,这些人疯狂地兼并土地,从而迫使大量的自耕农破产,或沦落为流民,或被迫成为他们的佃农。
汉朝地主豪强的田庄
兼并者集团在侵占大量的土地后,一方面向佃农征收高达50%的地租,一方面则按照朝廷颁布的税率,向官府缴纳税率极低的地租(三十税一,即3.33%),从中赚取到惊人的差价,迅速积累起庞大的财富。接下来,他们又会继续进行新一轮的土地兼并。如此循环往复,渐渐地便使得社会上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现状(见《汉纪·武帝纪四》)。
“文景之治”时代的百姓生活有多苦?可以从汉朝中前期名臣晁错的奏章中窥见一斑。晁错是汉文帝、景帝两朝的重臣,官至御史大夫(三公之一,相当于副宰相),可谓位高权重,对国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早在汉文帝在位时,晁错便向皇帝递交一篇名为《论贵粟疏》的奏疏,在这篇流传千古的文章中,他以极为沉痛的笔调描绘农民生活的艰难,称:
晁错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见《汉书·卷二十四上·食货志上》。
按照晁错的说法,当下一个五口之家的农户,每年辛苦耕种一百亩土地,全部收成不过一百石(注:汉朝的1石,相当于今天的60斤)。这微薄的收成,农民在应付完官府的各种税目和徭役后,才能留作口粮。如果有幸赶上风调雨顺的好年景,农民尚能填饱肚子,但如果不幸遭遇灾荒之年,则难免会忍饥挨饿,有甚者还要售卖儿女、田宅来完税或应付徭役。
董仲舒
汉武帝在位时,大儒董仲舒在给朝廷上书时,也以无比沉痛的心情谈论“文景之治”下百姓生活的现状。按照董仲舒的说法,在文、景二帝的治下,农民们穿的都是破衣烂衫,吃的都是如猪食、狗食一般恶劣的食物,如果不肯做豪强的佃农,只能等着饿死。在这种情况下,成千上万的饥民往往铤而走险,沦为强盗或土匪,官府即使狠抓一批、狠杀一批,也无法彻底禁止乱象。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又加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赭衣半道,断狱岁以千万数。见《汉书·卷二十四上·食货志上》。
汉景帝画像
由上述史实来看,“文景之治”时期的汉朝百姓,在朝廷的苛剥和豪强的巧取豪夺下,劳累一生的结果,充其量也就是能吃饱肚子,不至于饿死而已,这就是“盛世”的真相。不过,跟暗无天日的秦朝末年和汉武帝时期相比,百姓们至少不会饿死,也不用去充当“炮灰”,基本的生命权和生存权能够得以保障。从这点来看,“文景之治”也有某种进步意义。
参考书目
司马迁(西汉):《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
班固(东汉):《汉书》,中华书局1999年版。
司马光(宋):《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1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