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乾隆南巡期间,见西湖花神庙里立着李卫自己及其妻妾的神像,号“湖山神位”,特地下谕说:“李卫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初非公正纯臣。讬名立庙,甚为可异!” 大致意思就是李卫这个人仗着雍正的宠信,任性骄傲还放纵,根本不是一个好大臣。然后命撤像烧毁。 要知道李卫病危时,乾隆还派遣御医到府诊治,他死后乾隆是按总督赐予祭葬的。但是乾隆这个人变脸太快,而且心狠手辣,连三朝元老,身兼军机大臣、大学士的张廷玉都差点晚节不保,更何况是李卫了。 要说李卫这个人还是有能力的。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2月2日),李卫出生于江苏丰县一户家境比较富裕的人家。 康熙五十六年至五十八年,李卫先后任兵部员外郎、任户部郎中等职,仕途一直不温不火。直到雍正继位才开始平步青云。 雍正二年(1724年),李卫升任云南布政使,雍正五年,李卫升任浙江总督。 自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至雍正五年(1727年),不过十年之间,李卫从一个从五品的员外郎闲职,一路担任各种要职,并最终官居总督,成为朝廷一品要员、封疆大吏,升迁之快令人惊讶,当然这一切离不开雍正的赏识提拔。 李卫也不负众望,在地方任职期间严厉打击盐业走私,缉捕私盐贩卖,修筑浙江海塘,抵御海潮侵袭沿海百姓,弹压不作为和贪污腐败的地方官员。 同时他不畏权贵,刚直不阿,雍正十一年(1733年),李卫弹劾时任内阁首辅保和殿大学士鄂尔泰之弟、步军统领鄂尔奇营私扰民、鱼肉百姓。 乾隆二年(1737年),李卫奏疏称,诚亲王府护卫库克同安州百姓争抢土地,乾隆三年,李卫弹劾河督朱藻的贪污劣迹,其弟朱蘅要挟地方官吏并插手赈灾之事。 那这么一位好官,为什么受到乾隆“撤像烧毁”的待遇呢?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虽然乾隆继位之后对雍正朝遗留下来的老臣非常的重用,但仅仅一两年之后,乾隆皇帝就开始慢慢清除雍正朝的老人了。 因为乾隆作为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希望乾纲独断,巩固自己的权威,不希望活在雍正的影子下,也不愿意雍正时期的老臣们影响朝局。 所以乾隆需要培植自己的班底,对于那些资历颇丰的旧臣,乾隆更多的是忌惮。从其清除鄂尔泰、张廷玉就能看出一二,只不过李卫死的早,幸免于难罢了。 另外在乾隆心里,其标榜楷模一直是爷爷康熙,而父亲雍正的为政举措并不看好。 其次,就是李卫自身的问题了,由于李卫的官是捐来的,并不是科举出身,所以他大字不识几个,性格粗犷,江湖气重,只不过对雍正的脾气罢了,但在乾隆那里就不行了。 乾隆是什么?是“文学家”、是“诗人”,没事就写写诗,在名画上提提字,或者下江南走一圈,乾隆喜欢风雅,所以看不上"粗俗"的李卫,在他看来李卫就是个文盲,只不过被老爹赏识走了狗屎运罢了。 再加上李卫性格耿直,在官场上也是直言直语,根本不懂得拍马逢迎,在雍正那里是优点,到乾隆这里就变成了缺点。 因为乾隆喜欢逢迎他的人,比如乾隆的第一宠臣和珅就是"拍马屁"的登峰造极者,和珅会逢迎,乾隆喜欢和珅,李卫不会逢迎,对于这样一个有事没事都能怼人两句的"愣头青",乾隆当然不会喜欢。 其实雍正驾崩后属于李卫的官场就已经消失了,除非新帝是一位极其英明的君主,才能抛开先帝旧臣的心结任用李卫,但显然,乾隆并不是这样一位君主。 而浙江百姓为其立像更是触碰到了乾隆的逆鳞,在乾隆看来,李卫不过是一个臣子,是他的"奴才",而且还是汉臣,怎么能够被百姓当作神灵一样祭拜? 所以,这件事惹怒了乾隆,最终乾隆将自己的厌恶付诸在自己的行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