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战役34师幸存的3位开国将军名单: 1、时任师政治部主任、代政委朱良才,1955年上将; 2、第100团团长韩伟,1955年中将; 3、第100团第1营营长侯世奎,1955年少将。 湘江战役中,红军遭遇了极端严峻的挑战。这场战役不仅是因为数量上的劣势,还因为战略上的失误与地形上的不利。红军在长征中的这一阶段损失惨重。 红军的长征开始于1934年10月,至湘江战役爆发时,已经历了连续的战斗和长途跋涉。他们先后突破了敌军在广东、广西、湖南的三道封锁线。然而,湘江成为了红军面对的第四道封锁线,也是损失最为惨重的一站。根据历史资料,红军在此战役中的人员损失高达3.8万人,将原有的部队规模减少至仅剩3万余人。 湘江战役中,红军的五个主力军团和两个中央纵队共8.7万人中,仅有5万人参与了战斗。他们面对的是由周浑元、刘建绪、白崇禧领导的共30万的国民党军队。不仅数量上处于绝对的劣势,红军还面临着装备和训练的差距,以及飞机的空中支持使敌军更加强大。 地理环境对红军极为不利。战场位于广西的兴安、全州、灌阳一带,这里山高林密,地势狭窄。这种地形极大地限制了红军的机动性,而敌军则能更好地发挥其山地丛林作战的优势。 在此次战役中,红军的师、团级干部损失惨重。据统计,红军牺牲了8位师级干部和28位团级干部。 红34师的命运尤为悲惨,尽管有人认为100团的团长韩伟可能是该师唯一的幸存高级干部,但整个师几乎被全歼。红13师虽幸运地突破封锁,但其他部队则不得不面对更加残酷的战斗和高昂的牺牲。 红34师在1933年初由福建省西部地区的多支游击队整编而成,首任师长周子昆与政委谭震林共同担任领导职务。在红34师的发展历程中,彭绍辉和程翠林等人也曾担任重要职务,其中彭绍辉后调任红15师师长。 1934年4月,陈树湘接替彭绍辉成为红34师的师长,这一年对于红34师而言,是充满挑战和变故的一年。陈树湘,出生于1905年,自北伐战争时期起便参与革命,历经南昌起义及秋收起义,他曾在多个红军师中担任要职。 红34师在广昌保卫战中遭受重创,主力伤亡过半,随着敌军压力的增大,中央红军不得不在1934年10月进行战略性的转移,即后世称之为的“长征”。在1934年11月的湘江之战中,中央红军在与敌军的激战后成功突破封锁线,但代价是惨重的兵力损失。 在此关键时刻,红34师在陈树湘和程翠林的指挥下,在湘江东岸与灌阳水车一带阻击敌军,为中央红军的成功渡江提供了关键保障。不幸的是,陈树湘在12月初的突围行动中不幸被俘,并在被押送至长沙的途中壮烈牺牲。 程翠林作为红34师的政治委员,同样在湘江之战后的撤退行动中表现出卓越的领导能力。在一次次的强渡尝试失败后,程翠林在全州县文塘一带的战斗中英勇牺牲。 湘江战役的背景是国民党对红军的围剿达到了高潮,蒋介石对红军的评估是“四面受制,下山猛虎,不难就擒”,因此,他给予了前线将领极大的压力和动员。国民党军队利用空中优势和兵力优势,对红军进行了严酷的攻击。 红军在此役中的损失惨重,特别是在新圩、光华铺和脚山铺三处的阻击战。在新圩,红五师的两个团面对强敌进行了顽强的防守,最终损失超过2000人。光华铺的红四师10团更是在连续的战斗中损失了大半的兵力。最激烈的脚山铺战斗中,红一、二师及少共国际师的2万人与川军6万人对峙,红军损失了4000多人。 湘江战役中,红五师政委谢振华和红四师的两位团长杜中美、沈述清,在激烈的战斗中牺牲。易荡平,红二师5团的团长,在战斗中腿部被子弹击中后避免被俘虏而选择自尽。 此外,红军中的幸存高级干部也值得关注。朱良才在此次战役中担任红34师政治部主任,并在战斗中受伤。朱良才出生于书香门第,早年参与湘南起义,后由于其才华被朱德看重,成为了他的秘书。朱良才的战斗指挥能力和政治工作在长征中得到了显著体现,最终在1955年被授予开国上将。 来自 龙新民主编. 中国共产党历史重要事件辞典[M]. 2018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