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暴怒,下令立斩大将高仙芝。监军边令诚宣读圣旨,高仙芝悲愤,扭头问士卒“我是否冤枉?”全军大喊“冤枉!”喊声响彻天地。但已无济于事,边令诚身旁的陌刀手,按住高仙芝,杀头。 公元752年,安禄山被任命为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手握重兵,这为他日后的叛乱埋下了伏笔。 他与唐朝朝廷的关系也极为复杂,既有深厚的个人关联,也有日益增长的政治野心。而唐朝内部,宦官权力逐渐增强,朝政腐败,社会矛盾激化,使得安禄山的叛变找到了可乘之机。 公元755年11月,安禄山在范阳悄然集结了15万士兵,这标志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安禄山,一位长期仕于唐朝而野心勃勃的将领,此时选择了背叛。他领导的叛军迅速南下,企图颠覆唐朝的统治。 在此之前,中原地区已数百年未见战火,村民们习惯了和平的生活,田野里的庄稼随四季更迭生长。然而,这一切的平静被打破了。叛军如破竹之势,迅速向南推进,不久便占领了黄河以北的大片土地。 而唐玄宗李隆基,这位在位已久的皇帝,对此毫无准备。一听到安禄山反叛的消息,便从梦中惊醒。他的惊慌不仅源于战事的突然,更因为他曾将安禄山视为己出,常在朝会上宠爱有加。玄宗的心理转变,从信任到背叛的痛苦,成为这场危机中不可忽视的人性剧变。 玄宗迅速行动,任命高仙芝和封常清为副元帅,急令他们领军5万大军从长安出发,试图阻止叛军的继续侵袭。高仙芝,这位被誉为“大唐双璧”之一的老将,与封常清共同享有辉煌的军事生涯和无数战功,他们的名字在士兵中传颂,鼓舞着每一个战士的心。 然而,现实却远比预期残酷。尽管两位将军战术经验丰富,领导能力出众,但此时他们面对的是一支由精锐组成的叛军。叛军的装备和战斗意志均远超唐军,加之唐军中不乏新招募的民众,缺乏实战经验,这直接导致了实力上的悬殊差距。 12月13日,战况急转直下。安禄山的军队攻克了洛阳,一个具有丰富历史和战略意义的城市。面对此劣势,封常清和高仙芝只能带领残兵败将,沿着黄河向潼关撤退。这一撤退不仅是军事上的失利,也象征着唐朝辉煌时期的一次重大挫折。 在潼关的军营里,高仙芝与封常清重整旗鼓,准备着未来可能的反击。尽管前路茫然,但他们深知,唐朝的命运和无数生灵的安危,现在悬挂在他们的肩上。 与此同时,监军边令诚觊觎已久的机会终于来临,他与高仙芝由来已久的私怨使他在危机时刻选择了背后捅刀。 他向唐玄宗献上了一份报告,诬陷高仙芝和封常清在撤退过程中舍弃了陕西广大土地,并在军中克扣士兵的粮饷。“请陛下明察!”他的言辞激起了唐玄宗的震怒。唐玄宗立刻派遣边令诚前往军营,不问青红皂白,将封常清和高仙芝斩首。 公元756年,边令诚带着100名精选的刀斧手,踏入了封常清的驻地。在皇帝的诏令指示下,他无情地执行了封常清的死刑,并将其尸体遗弃在荒野,任其风吹日晒,以示威慑。 不久,高仙芝满面尘埃地从战场归来,刚一踏入军营,便被边令诚召见。在一张破旧的军帐中,边令诚毫不迟疑地向高仙芝宣布了同样的命运:“军队主将也要一同处死。” 这突如其来的命令让高仙芝面色骤变,他从马上急速下来,语带颤抖地抗议:“我虽然因战败退兵,但罪不至死。至于克扣士兵军粮,那是别有用心者的诬陷。难道边大人不清楚真相吗?”高仙芝的话语充满了绝望与不甘,然而皇帝的圣旨如山岳般不可撼动。 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站在了五万将士面前,声音低沉而有力:“我将你们撤至潼关修整,是为了避开叛军的猛烈攻势。如果我真有罪过,愿闻其详。”听他一语毕,五万将士齐声高呼:“冤枉!”声浪震天响,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高仙芝望着封常清的尸体,心中涌现出无尽的感慨:“当初是我将你提拔上来,如今我们两人一同赴死,这就是天意吗?”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无奈和哀愁,然后从容赴死, 参考资料:(后晋)刘昫等撰. 白话精华二十四史 旧唐书 1[M]. 2011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