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真是难得的头脑清醒的人,他毫不避讳地指出:“美国科学之强大远远超出你的想象,它不仅没有衰退,而且还会在今后的几十年内引领世界的发展!” 一针见血,发人深省。 信息来源:2023-05-19杭州网 —— 《自我突围》出版 当施一公打开“施一公” 在科技创新的浪潮中,总有一些人站在潮头,引领方向,施一公无疑就是这样一位人物,近日,他出版的《自我突围》一书,不仅展现了一位科学家的成长历程,更深刻地反映了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思考和期许。 施一公的故事,就像是一场跌宕起伏的科技冒险,从河南郑州到美国常春藤,再到中国顶尖学府,他的人生轨迹绝非一帆风顺,谁能想到,这位在美国读博时差点因生物课成绩不及格丢掉奖学金的留学生,日后会在生物学领域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 然而,就在事业如日中天之际,41岁的施一公做出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决定:放弃美国的优厚待遇,全职回到母校清华大学,这一选择,不仅让《纽约时报》为之哗然,更让他的同事直呼他“疯了”。 但对施一公来说,这无疑是“最自然不过也最让人自豪的成就感”。 回国后的施一公并非一帆风顺,他坦言,美国科学的强大远超想象,中国与之的差距可能比许多人想象的更大,这番话像是一盆冷水,浇醒了不少沉浸在自我满足中的国人,但施一公并不满足于仅仅指出问题,他开始了一场自我革命。 想象一下,一位已经功成名就的科学家,突然决定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成功率不足5%的高风险研究中,这听起来像是一个疯狂的赌注,但这正是施一公的选择。 在经历了多年的失败和挫折后,他的团队终于在阿尔茨海默病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不仅是一次科研胜利,更是对创新精神的最好诠释。 但施一公的冒险并未止步于此,48岁时,他再次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辞去清华大学副校长职务,从零开始创办西湖大学,这所新型研究型大学,成为了他实践教育理念的试验田。 在这里,他希望培养出能够引领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科学家”,而不是只会应试的“考试机器”。 他认为,真正的科学研究应该面向未知,勇于挑战高风险领域,这种理念正是对“钱学森之问”的积极回应——如何培养出能与民国时期大师比肩的杰出人才? 施一公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科学家鲜为人知的一面,谁能想到,这位在国际学术界享有盛誉的科学家,也会为掉头发和老年斑而烦恼? 在《自我突围》中,他毫不掩饰地展示了自己的“人性”一面:年纪大了会掉头发出现斑秃,记忆力下降,甚至还曾经差点因为成绩不及格丢掉奖学金,这些真实的细节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科学家形象,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神”。 施一公的经历,就像是一部科技版的“从零到英雄”的传奇,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科学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充满未知和挑战的冒险。 在中国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看到了从北斗导航到“嫦娥”探月的辉煌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施一公的故事告诉我们,破解这些难题的关键,在于保持创新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施一公的科技冒险之旅还在继续,而他的经历已经成为激励无数中国科技工作者的源泉,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也许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领域的“施一公”,用创新和勇气,书写属于自己的科技传奇。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