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宝马宣布退出“价格战”,此举引发了广泛关注,随后奔驰、奥迪等品牌也纷纷效仿。目前,这一“退出”策略似乎已成为众多合资品牌的“共识”。据媒体报道,丰田、本田、大众、沃尔沃等车企均表示,自7月起将调整销售策略,降低优惠幅度或不再进一步降价。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车企的4S店已开始实施“涨价”措施,优惠力度明显收窄。
以宝马为例,其4S店中的宝马i3裸车价已从19万元回升至20万元,涨幅约1万元。同时,其他热门燃油车如本田雅阁、大众帕萨特、奥迪A4L等价格也均有所上涨。这一转变,有人认为是合资车企开始理性看待市场变化,但更多可能是为了舍弃市场份额以确保利润。毕竟,这些品牌不愿在舍弃利润的同时,仍无法获得期望的市场份额。
然而,现实却颇为残酷。乘联会数据显示,6月主流合资品牌零售量同比下降27%,豪华车零售量同比下降17%。与此同时,自主品牌却表现出色,6月零售量同比增长10%,市场份额达到58.5%,同比增长9.3个百分点。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新能源产品的热销,这也暴露出合资品牌和豪华品牌在新能源市场的短板。
在新能源汽车时代,合资品牌之前牢牢把控的产品“定价权”已经逐渐丧失。自主品牌和造车新势力借助新能源汽车转型的机会,用更智能、更有性价比、服务更出色的产品一波波进攻,打破了市场“天花板”。如今,合资品牌选择不跟进价格战,并不意味着价格战就会结束。随着比亚迪等自主品牌不断推出搭载新技术的新车型,合资车企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若不能拿出亮眼的技术和产品,合资车企的未来无疑将更加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