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为何讨厌中国?美国热津斯基学者曾说过:“中国迟早洗刷150年的耻辱!”或许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们都怕了…… 信息来源:2017年05月27日 央视网 ——美国著名政治理论家布热津斯基去世 “中国从辉煌的地位上跌落下来,在过去近150年中蒙受了种种屈辱,是一种畸变,是对中国特性的衰落,也是对每一个中国人的侮辱。这种屈辱必须洗雪。”这是美国战略家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一书中对中国的深刻洞察。 一个曾经辉煌的文明,为何会陷入屈辱的深渊?而这个饱经磨难的民族,又是如何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从未中断的文明之一,从夏商周到秦汉唐,从宋明清到中华民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这片土地上的先民们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成就。 诗词歌赋、青铜器、瓷器丝绸……中华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深深影响和塑造着整个东亚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 然而,曾经引以为傲的中华文明,在近代史上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劫难,19世纪中叶,闭关锁国的清政府在坚船利炮面前不堪一击,任由西方列强打开国门,肆意侵略和掠夺。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从《南京条约》到《辛丑条约》,主权被侵犯,领土被割让,中国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那个曾经的天朝上国,俨然成了任人宰割的“东亚病夫”。 但是,中华民族并没有就此屈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自此,这个古老的文明开启了复兴之路。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迅速医治战争创伤,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从“一五”计划到改革开放,从航天事业到核工业,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几百年的工业化进程,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 进入21世纪,中国的发展更是惊艳世界,2010年,中国GDP总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世界工厂”“基建狂魔”“新四大发明”……中国的名字与众多耀眼的标签连在一起,展现着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勃勃生机。 然而,中国的崛起,却引发了一些西方国家的不安和担忧,“中国威胁论”“新殖民主义”“债务陷阱”……针对中国的种种指责甚嚣尘上,在人权、知识产权、网络安全等问题上,西方对中国的攻击从未停歇。 这种偏见的根源何在?正如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主任柯伟林所指出的,很多西方人对中国的历史文化缺乏了解,对中国的发展道路缺乏客观认知,仍然秉持冷战思维和意识形态偏见,将中国视为异类和威胁。 事实上,中国的发展壮大,从来不是对世界的威胁,而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不仅为中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的选择。 在应对金融危机、消除贫困、抗击新冠疫情等全球性挑战中,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得到了充分彰显。 布热津斯基曾多次到访中国,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入的观察和思考,1981年,他应邀访华,沿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路线,走访了遵义、娄山关、泸定桥等地。 他在《沿着红军长征路朝圣记》一文中写道,长征“绝不只是一部无可匹敌的英雄主义的史诗”,更是“国家统一精神的体现”“克服落后的必要因素”,作为一个西方战略家,布热津斯基对中国革命历史的深刻洞见,体现了他对这个东方大国的理解和敬意。 布热津斯基一生都在思考美国的全球战略,但他对中美关系、对中国崛起,有着异常务实理性的判断。 他曾为中美关系正常化立下汗马功劳,多次会见邓小平,推动两国交往,他主张,美国应尊重、理解中国,加强战略对话,而不是将其视为威胁,这一主张,对今天的中美关系依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从屈辱走向崛起,中华文明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未来,这个东方古国将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姿态,同世界各国携手,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布热津斯基曾说:“中国从不拘泥于对过去的耽溺,而是着眼于未来。”展望未来,中华文明古老而青春,稳重而动感,博大而包容,在世界文明的百花园中,她必将绽放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彩!
评论列表